《崇祯有把枪》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午时二刻,钦天监监正汤若望在太监王承恩带领下,由承天门入宫,匆匆忙忙往乾清宫赶去。
“尊敬的公公,你可知道,皇帝陛下突然召见我所为何事?”
“杂家怎敢妄自揣度圣意?见了皇上,大人自然就知道了。”
听王公公这样说,汤若望越发忐忑不安。他在京师做钦天监监正已有五年,今天还是第一次被皇帝召见。
这位德意志人聪颖博学,精力充沛,来中国不久便学会了说一口纯正大明官话,私下里更是以儒雅士大夫自居,很难想象这位对大明官场规则谙熟于心的儒生,另一个身份竟然是天主教传教士。
汤若望于天启初年由澳门北上,来到北京,在钦天监这样的清水衙门,被人排挤妒忌,处境颇为艰难。
那时,形若蛀虫的大明官僚盘踞着古老帝国最神秘的部门——钦天监。
钦天监的形势令人绝望。
不要说日心说之类的天文常识,便是日食月食基本原理,钦天监的官老爷们也不知该如何解释。
更不要指望他们计算出日月食发生的准确时间。
汤若望的到来,仿佛一股新鲜海风,撩开了钦天监表面之下的腐烂霉变。
正因为这个原因,他备受攻击。
好在这些都已成为过去了。天性爽朗的科隆人永远不会执念于过去的阴霾。
从本质上来说,汤若望是个浪漫主义者。此人性格和唐朝诗人李白、李贺以及本朝的徐渭相似。年轻时他曾立志成为一名宫廷画师。好在他的使命并非文学,而是传教,否则说不定又会写出一部旷世奇作。
这个心怀怜悯,富有教养的传教士,从在澳门海岸走下舢板,带着耶和华使命,踏上这块苦难深重的大地,从那一刻起,他便决心将自己的毕生奉献在这里,拯救大明异教徒。
明国江河日下,前途暗淡,然而汤若望他们的传教事业却蒸蒸日上。
在欧洲传教士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大明子民皈依天主教,其中不乏谙熟儒家经典的士大夫。
这些人左手四书五经,右手新约旧约,耶稣孔子,中西结合,其乐也融融。
崇祯年间,北京天主教信徒突破万人,声势颇为浩大,这股势力或多或少影响了明末政局发展。
南明末帝朱由榔,在举国沦丧逃往缅甸之际,也选择皈依耶和华,甚至派出使者向欧洲教皇求救。请求教皇以上帝的名义惩治异教徒野猪皮,掀起一场十七世纪搞的十字军东征运动。最后当然归于失败。
据说,几位诰命夫人对耶和华心生爱慕,常出没大教堂,以致坊间流传着关于她们的各种风流韵事。
汤若望显然不受这些言论影响,他平时很忙,实际上,只在某些重要场合比如祭天大典上才能见到他身影,王承恩最近一次见到汤若望是去年八月。汤若望和几个西洋人准确预测了一场日食,而钦天监的几个灵太郎推测的日食日期错的离谱,比预期晚了两个月。
事后,朱由检重赏汤若望等人,赐给三个外国人一共一两银子。同时严厉斥责三位能力堪忧的灵太郎,罚没他们半年俸禄,几位灵太郎对此倒也不在意,因为他们已经半年没发一文钱俸禄了。
“几月不见,汤大人又瘦了,不知京城菜肴可合你胃口?大人还在吃蜗牛吗?”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