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星际空间

《太空宇航知识篇(二)》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

进入星际空间

居高临下的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1961年4月22日,第一位宇航员,前苏联的加加林乘坐“东方—1”宇宙飞船,离开地球,用108分钟遨游太空一圈,开创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新时代。1969年,人类登上月球,实现了多年的梦想。我国也在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如今,太空中已有许许多多的人造卫星、探测器等航天器,各自执行着不同的任务,忠实地为人类服务。太空不再寂寞,月亮不再孤独。人类依靠航天技术了解到许多新知识,也实现了许多原来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例如,在研究地球周围环境方面,利用人造卫星探测,发现了地球的“辐射带”和“磁层”。在这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地球磁场和一个磁棒磁场相似,磁力线以南北磁极连线为轴对称分布,逐渐消失在星际空间。卫星探测结果使人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原来,太阳连续不断地放射的强大粒子流——太阳风,把地球磁场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磁层像一个头朝太阳的蛋形物,它的外壳叫磁层顶。地球的磁力线被压在壳内。朝向太阳的一面,壳是圆圆的、封闭的;背向太阳的一面,壳拉长了,尾端被打开,磁力线和壳中其他带电粒子一起流出来,延伸到100~200万千米以外。在离地球表面600~60,000千米的空间范围内,地磁场“捕获”住大量来自太阳和星际空间的高能粒子,形成两个“捕获区”,这就是内外辐射带。辐射带中主要是高速运动的电子和质子。内辐射带是美国人范艾伦首先发现的,所以也叫范艾伦辐射带。地球的许多物理现象,如极光,磁暴和气辉等都与辐射带有密切关系。

人造地球卫星还广泛应用于为人类服务的各个领域。它飞得高,居高临下,视野开阔;飞得快,一个半小时就绕地球一圈;运行时间长,能连续工作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受国界、领空限制,进出自由,畅通无阻。所以,在通信、气象、地球资源勘察等方面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王月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