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mbiqukan.com】第一时间更新《中国历史名人之四》最新章节。
敢犯人主颜
贞观三年(629)二月,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当了宰相。贞观七年又改任魏征为侍中,侍中是门下省长官,更是当然的宰相。贞观十年(636)六月,魏征屡以目疾请为散官,散官是没有实际职务的官员,太宗不得已,以魏征为特进,其实还是在宰相位上,只不过没有那么多繁杂事务。直到贞观十六年(642)九月,才罢相为太子太师。
贞观之初,唐朝君臣之间曾发生如何治国的讨论。唐太宗认为,大动乱之后,很难把百姓教化好,而魏征对此却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大乱之后,百姓对治理的要求,就如同饿极了人求食一样。唐太宗对魏征的话有点怀疑,他说,古人云,贤明的人治理国家,也要百年才有成果。魏征回答说,这是指平常人说的,如果是英明的君主,一年就可取得成功,三年才得成绩已经不算早了。而宰相封德彝认为魏征蛊惑君心。他指出,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变得浮荡奸诈,秦用严刑峻法,汉施仁义、刑律两手,都未能取得成功。如果听信魏征的话,国家必然大乱。魏征针锋相对,以历史事实驳斥了封德彝的人心不古的议论,说如果人心越来越奸诈,那么到今天人就都变成鬼,还能谈什么教化?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封德彝说得哑口无言,无言以对。而对唐太宗说来,却坚定了他大治天下的决心。
在具体政策及措施的做法上,朝臣们也各执一词。有人要太宗“独运威权”,有人建议太宗“震耀威武,征讨四夷”。而魏征建议唐太宗应“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四夷即服”。魏征的治国方针是把重点放在国家的恢复和建设上,使百姓安居乐业,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要使国家长治久安,魏征认为,必须“抚民以静”。他以隋朝和贞观初期相比,隋初的仓凛(lin)、户口、甲兵都比唐初又多又强,但是,“隋以富强动之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魏征此处所说的“静”,就是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而并非对百姓没有任何役使和盘剥,而是动之以时,适度而已,而不像隋炀帝那样,“虐用其民”,“诛求不已”,使老百姓无法生活,最后只能揭竿而起。唐太宗是个贤明的君主,他把“抚民以静”作为基本国策确定下来。贞观二年(628),他就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如果要不失时,只有君主简静才能得到。”唐太宗的“抚民以静”思想和魏征不谋而合,君臣一心,使“抚民以静”的方针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抚民以静”的具体做法就是:必须减轻摇役。繁重的摇役,必须侵占农时,耗费大量的劳力。魏征常常提醒唐太宗勿搅民扰民。一次,唐太宗要巡游南山,一切都准备好了,但好久不见出发的动静。魏征为此询问唐太宗。唐太宗告诉魏征,原先是有这种打算的,因为怕你怪罪,故中止了。贞观初期唐太宗虚心纳谏,躬行节俭,以省民力。公元632年,唐朝经济好转,国泰民安。文武官员再次请唐太宗封禅,也就是到泰山祭天,表示对天的敬畏。魏征却竭力反对封禅,他说:“兴师动众,远行千里,必然会财尽民劳。”经魏征这么一讲,唐太宗的封禅之举也就停止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洞中避难所》《桃花山刘家修仙传》《惊悚乐园》《我的师妹不可能是傻白甜》【梦琪小说】《飞扬跋扈,从唐人街开始》《长生家族:从开枝散叶开始》【奇书小说网】《好男人系统[快穿]》《一个俗人的诸天影视之旅》
天才一秒记住【笔趣看】地址:mbiqukan.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