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笔趣看】地址:mbiqukan.com
余复争起先还想跟二老争辩,但父亲严令他不许出门,直到成亲以前都得在家用功。母亲更是每天都在他的门口哭诉,要他看在父母年迈、余家只他一个单传的份上,心疼心疼父母。如果只是父亲强令,复争还可以搏上一搏,离家出走,海阔天空。可是加上母亲……他事母极孝,无法和他们两个人同时做争斗。再说应考军校须由父兄亲族出具甘结保状,呈请存案才行,最终他也只有从命。
父母给他定下的是旁县绸缎商人夏家的小姐夏萱。转眼到了丙申年14二月,一过完年余家便张灯结彩地办好了两人的婚事。新婚第一夜,复争赌气在书房里一直坐到了丑时。约莫着新娘睡着了,才回房和衣略躺了躺。
余复争只在到夏家请期那天,远远地瞧见过新娘一面。现在她就躺在床上,背对着自己发出均匀的呼吸声,这个陌生的姑娘就是他要共度一生的妻子,这实在是太荒谬了!他还不了解她,甚至不甚明了她的长相。迷迷糊糊之中不知是梦还是真,复争看到碧城那坚毅的目光,在黑夜里离他越来越远……
夏萱小复争一岁,正是及笄之年。她没读过太多书,可夏家是个大家庭,亲戚多又都住在一起。从小她就跟着母亲在亲戚中学习察言观色,人情世故最是通透。她身量小巧可爱,又长着一张讨巧无害的圆脸,所以在家中无往不利。
嫁进余家后,连着两夜新姑爷都说要去书房用功。她虽年轻,还不晓男女之事,也明白新郎这是躲着她、不喜欢她。夏萱自小便清楚如何笑脸迎人,再加上生意人家的潜移默化,自然也知道如何与人互惠互利、达成共识。眼见得第三天就要回门了,要是让夏家人发觉他们夫妇不睦,肯定会有人在背后嚼舌根子。夏萱要强,她可不想丢这个人。既然丈夫老躲着自己,她便打定主意要主动点来收服他。
当天晚上,夏萱就带着丫头径自来到书房,把一个装满吃食的托盘放到书桌上,走到复争面前主动问他:“相公,你读的是什么书啊?”
余复争转过身去避开她,冷冷地回答:“林则徐的《西夷四洲志》。”
夏萱又转到他面前,指着桌上的吃食说:“那你别睡得太晚了,给你准备的夜宵放在桌上了,来吃点吧。”
余复争装作很认真地在看书,眼睛都没抬地说:“恐怕今晚又要通宵,你不必管我,早点睡吧。”
没想到连吃了两个闭门羹,夏萱不但没走,还驻足在每个书架前细细浏览了一番,然后喊来丫头嘱咐道:“新姑爷好书,犹好兵法。你现在就回娘家,让爹收拾些好的藏书。等我们明日归宁就直接带回来,好让姑爷用功,去吧。”
这种态度着实让余复争吃了一惊,他满心以为夏小姐会埋怨他,没想到还继续让他用功。发现丈夫一脸诧异地瞧着她,夏萱笑盈盈地转身离开。出去的时候,还贴心地替他关上了房门。
第二天早饭的时候,余母注意到儿媳净手以后,复争贴心地帮她先擦了镯子又擦了手,又看到出门时,小两口互相搀扶着有商有量。她知道好事谐矣,看来自己离抱孙子不远了。
恰逢恩科状元张謇因为父亲过世,需要在家守孝三年。本来身为帝师翁同龢的得意门生,张謇的前途一片大好,却因丁忧不得不赋闲在家乡南通,无所事事。他心中难免烦闷,于是便经常写信给好友吕凤岐,诉说心中的郁结。他的小妾严丹是吕夫人严氏的庶妹,两人既是亲戚也是朋友。吕凤岐知其为人一向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便积极向香帅荐贤。张之洞素有爱才之名,早就听闻张謇的大名,便顺势延揽他总理通海一带的商务,在家乡筹办实业。
张謇年届四十有四,尚无儿女,一直抱憾膝下寂寞。于是吕凤岐借机提出,让乾秀姐弟去张家住些日子。一来,两人可以跟着姨丈这个大儒长长学问;二来,可以在他办实业的同时耳濡目染些实务。作为一省的学政,吕凤岐已经预见到科举不能适应这个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既然有这么个难得的机会,何不让孩子们去南通待一段时间呢?
吕凤岐了解他的每个孩子:碧城心高,乾秀聪敏,碧玉持重,碧月灵动。子曰:“因材施教。”如果碧城和乾秀俩人并不发奋,他会毅然选择把他们留在近处度日;可他已经觉察出这两个孩子不愿囿于小小的旌德县城,那就不如放手,让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父亲,他当然担心孩子们离家后的安全荣辱等世俗问题;但作为知识分子,吕凤岐还有另外一层担心,那就是他们长大后德行是否齐备、学业是否精湛、能不能为匡世济民尽一己之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书不能读死书。因此,尽管心有不舍,吕大人还是乐意让这两个孩子出去见见世面。
张謇收到来信十分高兴,他是真心喜欢孩子,再说身边多了两个帮手,何乐而不为呢?但介于碧城已和汪家定亲,送她离家总要先征得夫家的同意。好在徽商多好贾而后儒,考虑到吕碧城将来嫁进来要当家,懂些生意上的事总是好的,所以学政大人上门一提,汪家便答应了此事。
夏萱也已经怀孕,她非常支持丈夫从军,还拿出私房钱给复争路上用。余家二老在小夫妻的软磨硬泡下,终于允许他去报考新式军校。等到碧城姐弟在家中准备去南通时,余复争也来到吕家辞行。
郊外的春色正浓,从山顶眺望下去,雨后的高墙黛瓦,沐浴在如膏般的雾霭中。一簇簇桃花和梨花,穿插着盛放在金色的油菜花田里。阳光下圆簸箕里晒着的红辣椒,被村户们堆在河边的桥头……碧城、复争和乾秀顺着河水越走越远,这些家乡的风景,慢慢被他们落在了身后。三人在高过头顶的芦苇里坐了下来,面对即将的分离,他们谁也没有说话,静静地一起嗅着春天破土的气息。
说来也巧,碧城姐弟才到张家几个月,姨母就给张謇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张孝若。张謇老来得子自然是喜不自持,还兴奋地作诗云:“及子成丁我周甲,摩挲双鬓照青铜。”张家上下都觉得这是吕家双胞胎带来的好运,姐弟俩住在这里格外受照顾。
南通自古产棉,可自从物美价廉的洋布销来以后,当地以种棉和织布为生的人变得越来越穷。于是,张謇决定在南通就地取材,兴办棉纺厂。但办实业千头万绪,谈何容易。纵是得到两任两江总督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接连支持,也是磕磕绊绊:先是处处求人集资,好不容易款项到位,又有人要撤股退出。官府说是支持,可迟迟没见拿出钱来。从西洋采购机器的本钱根本不够,最后还是从上海转来了,当年张之洞从国外订来又弃之不用、已经生锈的老机器。最后租厂房、买棉纱的钱都是借了高利贷孤注一掷。前后折腾了将近三年的光景,大生纱厂才终于开工。张謇本以为凭借他状元的身份和官场的人脉,办实业一定比做官容易。可几年下来,才切身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缘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这几年,张謇奔走于上海、南通等地,碧城姐弟俩也跟着他开了眼界。吕碧城除了在书房帮着张謇整理资料,还学会了看账目。那些本钱、利润的计算,初学十分枯燥,可一旦上手却觉得奥妙无穷。姨丈还带着她去过一次上海滩,碧城生平第一次吃到了西餐,见识了南京路的繁华。
到后来纱厂忙起来时,她甚至彻底走出了闺房,到工厂里帮忙调度货物、管理女工。偶尔休息时,女工们就怂恿着碧城给她们讲故事。她就给她们讲王侯将相,讲《红楼梦》,讲胡雪岩,有时也会讲起老家的王贞仪、梅文鼎……大家席地而坐,碧城总是能把那些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连不识字的女工们都能听明白。
吕乾秀就更是发奋,白天在外头跟着姨丈待人接物,听他们谈国事、论实务。晚上在灯下,还要备考清廷选派留学生的功课。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恨不能一天掰成三天,每天能睡上两个时辰就不错了。这三年来乾秀长得更高了,腰身却也更清减了。因为用功过度,一双垂叶眼已经微微内陷,但双目里射出的不再是小孩子怯涩的目光,而是笃定的眼神,好似开弓便不再回头的箭矢。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新笔趣看】《男主怀了我的崽》《仙官有令》【天空小说网】《回到84,成了乔丹一生之敌!》《非洲创业实录》《神话版三国》【系统流小说】《重生1960:从深山打猎开始逆袭!》《泰昌大明》
《吕碧城》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