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笔趣看】地址:mbiqukan.com
刘晏:振兴中唐经济的富国名臣
刘晏,(公元715~789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从小聪明好学,七岁即为神童,授予秘书省正字。长大后,先后任夏县令、杭陇华三州刺史、京兆尹、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等职。宝应二年,晋升为吏部尚书、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此后大部分时间做经济工作,主要在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做转运租庸盐铁使。刘晏一生忠正,虽然“常衮见忌于前,杨炎致冤于后”,但在经济工作中“通拥滞,任才能,富其国而不苦于民,俭于家而利众”。他不仅是个理财能手,而且身先士卒,“见一水不通,愿荷锸而先往;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为维系战乱中唐王朝的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历代誉为“富国名臣”。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政局动荡,连年战乱,经济十分困难。京城长安斗米至千,宫厨也是吃了上顿少下顿。老百姓更是贫困,靠拣捻麦穗活命。而朝廷仍然荒淫无度,开支十分庞大,使财政更加紧张。刘晏负责经济工作后,认为解决财政危机的根本办法是发展生产,并采取许多措施来发展生产。
开元天宝年间,天下户数上千万,由于战乱,十耗其九。到刘晏任职时,已不足二百万户。刘晏认为,人是生产的第一要素,要发展生产就要增加户数,并“使之耕耘织”。只有户数增加了,生产发展了,赋税的数量才能增加。当时各州县都让富人督营漕运、邮递等重要职务。这些人税外横取,使人民无法活命,只好外出逃亡,或去盗去抢。刘晏为了革除这种弊政,改由官员营漕运和邮递,并罢除一切苛捐杂税,使外逃的人回家耕织。这样户数很快得到增加,生产得到了发展。
刘晏为了掌握全国的生产情况,在全国各地设置了知院官,命他们每十天半月把本道各州下雨、下雪、丰收、歉收等情况向京城报告一次。他尤其重视各地的灾情,采取了许多很好的救灾办法。在救灾时机上,如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也就是说不要等病危才治,灾重才救。如果灾重了再救济,国家给的钱粮少了,无济于事,给多了,负担不起,势必再向老百姓增收重税,造成恶性循环。另外,各地官吏在发放救济款物时,势必敲诈勒索,贪污受贿,“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也”。所以,各地有了灾情苗头,他就开始采取措施,等灾情发展了,救济措施已开始实行,人们不必再去逃难。在救灾的方法上,他也有其独到之处。他不是消极赐与,而是采取积极的交换方法,各取所长,以丰补歉。他认为灾区所缺少的主要是粮食;其他东西还是有的。所以,用低价把粮食卖给灾区人民,换取他们手中的杂货,并把这些杂货转卖到丰收的地方换取粮食。这样做,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救济了灾区百姓,还存储了三百万斛(每斛十斗)粮食。为朝廷立下了大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