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mbiqukan.com】第一时间更新《军用勤务机科技知识(下)》最新章节。
苏联图—16加油机
图—16是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为前苏联空军设计的双发高亚音速中程轰炸机,是根据能对西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重要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的要求而设计的。性能和尺寸大致和美国的B—47、英国的“勇士”、“胜利者”和“火神”轰炸机相当。
该机于1950年开始研制,设计编号为图—88。1952年首次试飞,1955年交付使用。图—16为服役编号。该机大约生产了2000架,1966年开始退役,到1992年仍在服役的各型图—16为63架左右。图—16的北约绰号为“獾”。
图—16的各型外形基本相同,只是设备不同,或局部外形有些改变。共有12种型别,分别是“獾”A、B、C、D、E、F、G、H、J、K、L。现在也有改为加油机的机型,海军航空兵约有30多架图—16加油机。
图—16采用细长流线型机身,后掠机翼,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紧靠机身两侧,平尾和垂尾均有较大后掠角。
机翼。采用悬臂式中单翼,双梁盒形结构。整个机翼由中央翼、左右内翼、左右外翼组成。中央翼装在机身上,与内翼在机身两侧对接。内翼可卸,平面形状呈梯形。在内翼上装发动机短舱的前、中段及主起落架。在后部的滑轨上装襟翼。
外翼和内翼的构造相似。外翼翼尖可卸,后部内侧滑轨上装襟翼,外侧支架上装副翼。襟翼为后退开缝式,最大偏转角35°,沿滑轨顺气流后退。副翼有内补偿,并装有调整片。外翼前缘后掠角35°,内翼前缘后掠角45°,机翼相对厚度为12.5%。
机身。采用半硬壳式结构,椭圆形截面。机身由前气密座舱、前段、中段、后段和后气密座舱5个部分组成。前气密座舱包括以镁合金铸件为骨架的透明机头罩。各段对接面均为工艺分离面。前段及后段为油箱,中段为武器舱。
尾翼。采用悬臂式全金属结构,所有翼面均后掠。平尾前缘后掠角45°,为双梁盒形结构,升降舵为单梁全金属结构。垂直安定面为双梁混合式结构,翼尖为木质,方向舵也是单梁全金属结构。
起落架。由前、主起落架及尾橇组成。前起落架有油液氮气缓冲支柱,一对机轮刚性固定于缓冲支柱活塞杆头上旋转的轮轴上。前起落架装有转弯操纵机构,并有机轮中立机构,以保证机轮在起飞离地后能顺航向向后收入前起落架舱内。每个主起落架的小车架上装有前后并列的4个机轮,有油液氮气缓冲支柱,与小车架铰接。每个主机轮都有两个囊式液压刹车装置。
主起落架由液压收放作动筒向后收入机翼上的主起落架舱内。尾橇也装有油液氮气缓冲器,由电动机构向后收入机身内。机尾装有减速伞。
动力装置。采用两台AM—3或PД—3M涡喷发动机,前者推力为85.84千牛(8760千克),后者的推力为93.19千牛(9509千克),安装在紧靠机身两侧的机翼第2大梁后面的短舱内,并固定在机身上。发动机进气道一部分通过机翼两根大梁的腹板开洞穿过机翼,另一部分在机翼的下壁板之下通过。PД—3A和AM—3的性能基本相同,只是用PД—3时,飞机的起飞滑跑距离较短,爬升较快。
飞机全部燃油装在27个橡皮软油箱内,分布在机身、中央翼、内翼和外翼翼盒内,除最先使用的几个油箱外,其余均为防弹油箱。机内载油量为45450升。燃油系统分主燃油系统和起动燃油系统,机上还有空中加油系统和主燃油应急放油系统。
座舱。可以在正常情况下搭载6个乘员。其中两个驾驶员并列坐在驾驶舱内。除C型及D型外,领航员的位置均在玻璃机头内,座位的两侧及下部有装甲。后机身的尾翼下有观察舱。乘员从机身下面进入前、后乘员舱。每名乘员均有弹射座椅,在应急情况下,驾驶员向上弹射,其他乘员向下弹射。
液压系统。为两套独立的液压系统,即主液压系统和刹车液压系统。主系统用于正常收放起落架,开、关炸弹舱门及前轮转弯操纵。刹车液压系统用于正常及应急刹车,应急收放起落架及应急关闭炸弹舱门。两套系统的正常工作压力均为147.1×105帕(150千克/厘米2),并使用牌号为AMГ—10的液压油。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笔趣看】地址:mbiqukan.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