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
雄心不泯闯天下
1891年8月11日,清晨一起床,张家上上下下的佣人都显得有些紧张,脚步匆匆。上午8时,一个落地婴儿的啼哭声,划破了村庄特有的宁静,一张张绷紧的脸庞都变得轻松起来,每个人的眉宇间都罩上了一层喜气,女主人冯夫人生下了她的第4个儿子——张自忠。
1897年,6岁的自忠入私塾就读。三年后,其父张树桂前往江苏省赣榆县青口就任巡检,负责治安。上任时,他把冯夫人和自忠、七子自明也带了去。
到了赣榆以后,他为小兄弟俩请了位家教先生,督促他们读书。小自忠自小就生性聪明,寡言少语,却好动,顽皮,玩心很大,常带着弟弟跟先生捣乱。
1905年,张树桂因执法有道,勤廉爱民,忠于职守,政绩卓越,晋升为赣榆知县,官晋五品。此时自忠年届十五,已长成一个英姿勃发的少年。赣榆知县的县衙深宅大院已关不住生性好动的自忠,一得空,他就溜出去,四处转悠。
一天,他跑到街上闲逛,忽见一个无赖在欺侮一个卖菜的老头。他二话没说,冲过去对准无赖就是一拳,随后两人便扭打起来。自忠虽年少,却身高力大,那无赖见不是对手只得服输,给老者认了错,自忠这才放过了他。张树桂见儿子长大了,又不安心学习,耽心他在此惹事生非,便捎信让老四自严前来把自忠领回临清。这也正符合了自忠的心意,呆在县衙内,处处都要受到管制,回到临清以后,自然就会自由很多,所以自忠很高兴地告别了父亲。
未曾想,自忠回临清后不久就传来噩耗,父亲因暴病卒于任上,享年仅有58岁。父亲病故,全家悲恸,自忠更是难抑悲痛,父亲的突然病逝,使他十分自责,他后悔在县衙时未能认真听取父亲的教诲,更为没能好好孝敬父亲而难过。
张树桂死后,冯夫人就成了一家之主,她虽没有念过书,但为人通达,处事干练,治家教子都颇有章法,很受子女和乡亲们尊敬。每逢冬春之交,青黄不接,心地善良的冯夫人总是慷慨地拿出粮食、棉布接济贫穷的乡亲们,深得乡民爱戴。由于父亲早逝,实际上张自忠的成长受到母亲的影响更大一些。
自赣榆返回临清后,冯夫人让他继续在村里读私塾,在塾里,他仍旧很调皮,不怎么安心学习。这时,他玩耍的花样更多了,先学骑驴,以后又学会了骑马,时常跟随青年们出去打猎。他从这种勇敢、冒险的活动中找到了乐趣,有时一连几天不回家。
慷慨仗义、同情弱者是张自忠在少年时代即显露出来的性格特征。据唐园的乡亲们回忆,有时他与伙伴们赌钱玩,每次都一定要赢,但赢了穷人的钱,他一文不要,若是富家子弟则毫不客气,一文不能少。本家族弟张自遂在村里开了一点心铺,一次张自忠同自遂等人在点心铺赌钱,自遂输得没钱了,只好以点心抵帐,自忠就把赢来的点心端到街上,请大家共享。
1907年,他刚17岁,长得一副典型北方青年男儿汉的伟岸身体,方正的额头,浓眉乌黑的双眼,流露出炯炯神采。就在这一年,张自忠由母亲作主,与临清县咨议局议员李化南之女李敏慧结了婚。李敏慧年时17岁,家在教场村,她没有读过书,平素沉静寡言,十分贤慧。
结婚,使张自忠逐步变得成熟起来,他突然觉得,自己已进入另外一种生命阶段,也增加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他收起了顽劣的玩心,开始用心地读起书来。1908年,他考入临清高等小学堂,学堂里教授的仍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的“旧学”,只不过较私塾更为系统罢了。可以说,张自忠从懂事起,父亲和学校就都毫无二致地向他灌输孔孟之道,因此,忠、孝、仁、义的旧道德自小便在张自忠的内心扎下了根。学习之余,他不止一次地阅读了《三国演义》、《说唐》、《精忠说岳传》等书,关云长、秦琼等的浩然之气、忠义侠行令他心驰神往,由衷敬慕。
1910年夏天,张自忠从临清高等小学堂毕业了,同年,19岁的他也做了父亲,李夫人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廉珍。至此,他的少年时代结束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