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笔趣看】地址:mbiqukan.com
马蒂尔达步兵坦克
简述
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期,英国军方将坦克划分为:步兵坦克、巡洋坦克和轻型坦克。
其中,对步兵坦克的要求是:装甲防护强;行驶速度不要很高,以便使徒步冲锋的步兵能跟得上;不要求有很强的攻击力,坦克的武器只要有机枪就足够了。这些要求的确不高,但对造价的限制也很严格,整车的造价仅为6000英镑。
1934年,英国军方决定开始研制步兵坦克,负责监工的,便是二战时赫赫有名的帕西·S·赫巴特将军。同年,英军组建第1装甲旅,赫巴特时任准将旅长。
就是这个赫巴特将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担任第79装甲师的师长,战功显赫。第79装甲师也被盟军官兵谑称为“赫巴特将军的马戏团”。
很快,英国军方便与英国最大的军火制造厂商,维克斯公司签订了研制合同,其设计者为约翰·卡登爵士,研制代号为A11型坦克。维克斯公司于1936年9月间制成第一辆样车。
1938年,第一批生产型车交付英军,并定名为“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后来又称为“马蒂尔达”1型步兵坦克。其后研制的改进型车A12型,即为“马蒂尔达”2型步兵坦克。
名字的由来
说起“马蒂尔达”步兵坦克的命名,还有一段小故事。原来,在A11和A12型坦克的研制过程中,军方还给它起了个秘密代号:马蒂尔达。
在二战的北非战场上,英军的A12型坦克打出了威风,英军坦克兵亲切地称它为“战场上的女皇”。
而在欧洲国家中,战争女神:希尔德加德的名字是很响亮的。马蒂尔达既是一般英国女性的名字,又含有“战争女神”的寓意,一语双关。
“马蒂尔达”1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11吨,乘员两人,车长485米,车宽229米,车高187米。无论从尺寸和战斗全重来看,还是从乘员人数来看,都只能算是轻型坦克一列。
由于设计思想的限制,其主要武器仅为一挺77毫米机枪,火力太弱。后来虽然换装了127毫米机枪,但由于原来的炮塔太小,乘员操纵射击还挺费劲。
动力装置为福特八缸汽油机,最大功率仅为70马力(515千瓦),最大速度仅为128公里/小时,比牛车快不了多少。
行动装置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主动轮在后。唯一值得自豪的是,它的装甲厚度较大,车体正面装甲厚度达60毫米,炮塔的四周均为65毫米厚的钢装甲,这对于二战前的轻型坦克来说是相当出众的了。
“马蒂尔达”1型坦克共生产139辆,1938至1940年间装备驻法国的英军。在法西斯军队闪击法国时,“马蒂尔达”1型坦克的缺点暴露无遗,损失惨重。
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德军的反坦克炮轻易不能击穿它的正面装甲,一部分“马蒂尔达”1型坦克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本土,改当教练车用。
由于“马蒂尔达”1型步兵坦克存在着固有的缺陷,所以,在1型步兵坦克研制之初,军方就考虑研制加强火力和进一步增强装甲防护的新的步兵坦克,其代号为A12。
定型以后,就是“马蒂尔达”2型步兵坦克,还有人称它为高级“马蒂尔达”坦克,而“马蒂尔达”1型坦克则被称为初级“马蒂尔达”坦克。
“马蒂尔达”2型坦克的试制一号车于1938年4月完成。1939年9月,开始装备英军。其生产一直持续到1943年,总生产量达2890辆,它几乎参加了英军二战中的所有主要战斗。
阿莱曼战役之前,它是英军的主要战斗坦克;阿莱曼战役之后,大都被改装为其他装甲车辆,继续活跃在战场上。我们说“马蒂尔达”是二战中英军的“常青树”,指的就是“马蒂尔达”2型坦克。
尽管1型和2型都叫“马蒂尔达”,但无论在外形上,还是性能上,二者都有本质的差别。说“马蒂尔达”2型是一种全新的步兵坦克也不为过。“马蒂尔达”2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269吨,乘员4人,车长561米,车宽256米,车高244米,比起1型来要“大一号”。
“马蒂尔达”2型坦克的特点是,炮塔上装上了2磅火炮(口径40毫米),行动部分有侧护板和排泥槽,各部分的装甲厚度也得到增强。车体和炮塔各部分的装甲厚度如图所示。可以看出,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75~78毫米,次要部位25~55毫米不等,而且一些部位采用框架式结构,增加了刚度。
在内部结构上,“马蒂尔达”2型坦克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两台发动机,其优缺点显而易见。缺点是增大了动力装置的体积,占用了车内的宝贵空间,双机工作时还有个同步协调的问题。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特种坦克科技知识(上)》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