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七会议换领导【1 / 2】

八七会议换领导

“七·一五”之后,中国共产党完全转入了秘密地下活动。

陈独秀躲在武昌一个偏僻的工人住宅区里。和他住在一起的,只有他的私人秘书黄文容。已“不视事”的他,不再参与中共中央的工作。

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在7月18日作出重要决定:在南昌组织武装起义!

于是,7月20日,五常委之一的李立三和谭平山、恽代英、邓中夏、叶挺来到江西九江。26日,另一常委周恩来在陈赓陪同下也到达九江。紧接着,常委张国焘也来到那里。这么一来,五常委之中,三常委前往江西,忙于组织南昌起义。

蔡和森在汉口医院养病。留在武汉秘密活动的常委是李维汉和张太雷。那时候,李维汉用的是化名罗迈。

行踪最为奇特的是瞿秋白。7月12日,他出席了由鲍罗廷主持的临时政治局会议,鲍罗廷所宣布的新的五常委之中没有他,并声称要去海参崴。当天夜里,他就从武汉消失了!

瞿秋白到哪里去了呢?

在长江轮船上,出现他瘦削的身影。他的身边,正坐着鲍罗廷。

据云,鲍罗廷要去庐山“休养”,瞿秋白和他同往。一路上,他俩用俄语低声地交谈着。

鲍罗廷的心境是复杂的:他作为共产国际代表来华4年,本想卸任回国,无奈他的妻子范娅在大革命惨遭失败后,在北京落到军阀张作霖手中,押作人质,又使他无意独自回去。总算在7月12日这天,他接到北京来电,范娅已获释,来到苏联驻华大使馆。这样,他回国之举已定。他想在回国之前,把领导担子移交给瞿秋白。

山下正风云变幻。在云遮雾障的庐山,“老鲍”跟瞿秋白彻夜长谈,研究着中共下一步的暴动计划、中共的新的战略方针和工作原则。

鲍瞿密谈持续了一个多星期。7月21日,他俩从庐山悄然返回武汉。当天,鲍罗廷便宣布:增加一名中共政治局常委。这位新常委就是瞿秋白。虽说鲍罗廷没有明确指定六常委中以谁为首,而实际上他安排了新常委瞿秋白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可谓“后来居上”。从此,瞿秋白成为中共的第二任领袖,虽然他当时的名义只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这位28岁的常州人,是中共的后起之秀。他在21岁——1920年时作为北京《晨报》的记者前往苏俄,日渐接受影响。他见过列宁。后来,他经他的同乡张太雷介绍,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如今,他的传世之名叫“瞿秋白”。这名字很容易使人误以为他生于秋天,联想到“月落乌啼霜满天”。其实他出生于新年之初——1899年1月29日。由于他与众不同,常人头顶只有一个发旋,他却有两个,刚生下便得了奶名“阿双”。父亲瞿世玮喜欢咬文嚼字,给他取名“瞿舷”,以纪念他头上有两个发旋。“舷”是个冷僻的汉字,小船之意,与“舸”相对应。“舸”即大船,所谓“百舸争流”。

他长大了,嫌“舷”字过份冷僻,自己改名“瞿爽”、“瞿霜”,依然是“双”字音。不过,“爽”、“万类霜天竞自由”。他由此衍义,取了笔名“秋白”,亦即“霜”的含义。倘若不是这么细细考证,人们很难知道“秋白”竟出典于他头发的双旋!

瞿秋白聪颖机敏,又擅长文笔。21岁至24岁在苏俄采访,写下大量报道,写出《赤都心史》等著作,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1923年初他回国之后,很快成了中共一支笔,成为中共中央三家机关刊物《新青年》、《向导》和《前锋》的主要撰稿人。1924年他出席中共“三大”,便主持起草了党纲。一九二四年出席国民党“一大”,又参与大会宣言的起草。

瞿秋白在中共担任的职务,逐年上升:刚回国时,担任由中共主办的上海大学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1925年,在中共“四大”当选中央委员,在中共“五大”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

就在7月21日鲍罗廷和瞿秋白回到武汉的第3日——23日,共产国际派出的新的代表秘密抵达武汉。当天夜里,新任代表便和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政治局常委们通宵长谈……

紧接着,7月27日,原先的共产国际三位代表奉调回去。

鲍罗廷回去后的命运是很不幸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失败的责任,归结到他头上。斯大林拒见他。他被安排在莫斯科外文出版社工作。1949年鲍罗廷被捕,据说是有“特务”嫌疑。1951年5月29日,67岁的他,惨死于流放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直至斯大林死后,1956年,苏共才为他恢复了名誉。

罗易回去后,由于参加反对派活动,于1929年被共产国际开除。他从苏联返回祖国印度。1954年一月二十五日病逝。

共产国际新代表带来莫斯科新的指令。他与瞿秋白等中共新政治局常委决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共贯彻新的指令……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