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强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后险关腊子口
打天险腊子口是进入甘南的关键性的一仗。腊子口是通往岷县的一个奇峻的隘口。这一仗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决定打的。并以毛泽东、聂荣臻和林彪联合署名,在9月16日发了一个电报告诉彭德怀同志。电报开头就说:“根据二师报告,腊子口之敌的一营据守未退,该处是隘路,非消灭该敌不能前进。”随后,一军团的几个领导干部,即根据毛泽东同志下达的决心冒雨赶到二师去,请师长陈光政委肖华连同四团干部,一边看地形,一边研究打腊子口的部署。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则驻在朵里寺等待消息。
16日这一天,四团还没有到达腊子口,在路上就打了两仗。打的都是鲁大昌十四师派来堵击红军的,它的两个营都被我们打垮了,消灭了它一部分。
下午4时,四团先头营开始在腊子口接敌。部队在腊子口外,边看边惊叹腊子口真是一处天险。要北上,非走此山口不可,别处无路可走。没有想到在甘南这黄绿相间的漫漫土山中,居然有此险峻地形。口子很窄,只有三十来米宽,仿佛这原先本是一座大山,被一把巨斧劈开了似的。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中间还有一条咆哮奔腾的河流,称为腊子沟,水深流急,河上架有一座木桥,桥头筑有碉堡,这是进入腊子口的唯一通道。敌人在这里布置了两个营的兵力。山坡上还修了不少碉堡,仅在右岸半山峭壁的碉堡中,就有一连兵扼守。山口往里,直到岷县,有纵深配置。敌十四师师长鲁大昌的四个团都驻守在这一线。四团当时决定,正面由杨成武政委指挥,用一个连从正面进攻,夺取木桥,猛攻隘口,另派两个连,由团长王开湘率领沿右岸的峭壁迂回敌人侧后奇袭敌人,达到全歼敌人占领隘口的目的。他们的作战方案被批准了。
黄昏前,迂回部队已动员完毕,不用说同志们该多高兴了。他们和侦察连的同志组成一个整体,并且集中了全团所有的绑腿,拧成了几条长绳,作爬崖之用。勇士们一个个精神饱满,背挂冲锋枪,腰缠十多颗手榴弹,在王团长的率领下,开始渡腊子河。
开头,试图徒涉,但下去两个人,还没到河心,便被水冲走,喝了几口水才被救了上来。于是,大家只好用几头骡子来回骑渡。
人多时间紧,他们又想了个办法,砍倒沿河的两棵大树,叫它倒向对岸,一下子就添了两根独木桥。
几百人渡过去,太阳已经落山了。
还是苗族小战士“云贵川”捷足先登,将随身带着的长绳,从上面放下来,后面的同志一个一个顺着长绳爬上去。
天已经擦黑了,他们往上爬呀爬,不停地爬着。渐渐地看不到人影了,只是偶尔传来小石子滚落下来的响声。
正当团长率领迂回部队渡河、攀登时,杨成武又跑到担任突击的六连进行了紧急动员。
二营六连原属四方面军二九四团,是由1个营缩编而成,过去开辟四川“通、南、巴”根据地,进军川西北,打过许多胜仗,有着光荣的历史。编入四团以后,表现一直很好,特别是与原四团的同志,团结得非常好。二营营长张仁初、副营长魏大全同志做出了表率,三个连队都很突出。他们与一、三营亲密无间,互相帮助。眼下,六连能够也应该在巍巍的腊子山麓,汹涌的腊子沟畔树下他们的历史丰碑!选择突击连的时候,杨成武和团长意见一致。
……
杨成武部署完毕,又去看了看右边的陡壁,参谋长李英华同志正在指挥迂回部队有条不紊地攀登山峰。哗哗的水声,急骤的枪声掩护他们的行动。
王开湘同志短促的声音,从河对面传过来。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