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历史瞬间
8月28日下午,重庆的九龙坡机场,较之以往的任何时候,这时显得更为热闹非凡。为了迎接从延安来的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的到来,各界人士早早地来到了机场,人人脸上都露出一种兴奋的神情。
但是,热情邀请毛泽东来重庆的蒋介石并没有亲自到机场来迎接他的客人。他指派他的侍从室主任周至柔充当他的私人代表,到机场去对中共代表团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机场的候机室里,有国民党军政人员、各民主党派人士、社会贤达、文化界、新闻界、各国通讯社记者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及新华日报社的工作人员。
周至柔表现出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他翘着二郎腿,仰坐着看着雕有彩色花纹的天花板。那种对谁都似乎不理不睬的神情,让记者们望而却步。
国民参政会秘书长邵力子也坐在藤椅上闭目养神,但是他不时微微地睁开眼睛,向两旁张望一下。
一位《大公报》的记者凑到邵力子跟前,递上名片,问道:“秘书长先生,八年抗战取得了胜利,民众都希望能过上和平的日子,你觉得民众的希望会不会成为失望呢?”
邵力子毫无表情地答道:“我不是卜卦算命之人,不能预测未来将会怎样。我今天来机场,只是以我个人身份来欢迎毛泽东先生的。就我个人的愿望而言,当然是希望永久的和平。”
另外一些引人注目的人物要算张澜、沈钧儒、谭平山、黄炎培、郭沫若、陈铭枢、左舜生、冷卸秋、李德全等人。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眉飞色舞地谈笑着。
“国共谈判,断断续续,已长达数年之久。过去的国共和谈,不过是我们这样的中间人在两头来回奔走,从中斡旋,因此,常常是劳而无功。这次不同了,毛先生亲自来和蒋先生商谈,许多问题就变得单纯了,大家可以各抒己见,求大同存小异。”黄炎培对一位蓝眼睛的外国记者这样说。
张澜先生则被一位美联社记者纠缠住了:“你问我事前知不知道这次国共谈判之事,我只能如实奉告于你:至今我尚未得到当局的邀请或者通知。就是说,国共和谈,各党各派是否参加,我不得而知。但是,不论我们参加与否,以我之见,只要国共双方开诚布公,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郭沫若是一位令蒋介石总感到不舒服的大文豪,他大声地对围在身边的记者们说:“我在候机室里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外国记者比中国记者多。驻重庆的各国记者几乎全部出动了。而重庆有几十家报社和通讯社,还有一批外地报纸派驻重庆的记者,他们人数远远超过外国记者,可是,今天到机场的却只有寥若晨星的几个人。其余的人都哪里去了呢?难道今天还有比毛先生来重庆更重要的消息需要他们报导吗?莫不是委员长又在召开什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会议等着他们去采访?”
随之而起的是一阵哄笑。
3点37分,一架草绿色的三引擎军用客机,终于冲破重庆上空浓浓的云雾,带着自身震耳欲聋的隆隆巨响,徐徐地降落在警戒森严的九龙坡机场跑道上。
候机室大门打开了。跑在最前面的是几十名中外摄影记者,他们或胸挂照相机,或肩扛摄影机,刹时便围着机身摆开了半圆的阵势。半圆中密密麻麻地站着美军宪兵和国民党宪兵,他们一面维持秩序,喊叫着要人们尽量远离舷梯,一面横冲直撞,没有忘记为自己占据一个距离机舱最近的位置。
舱门无声息地打开了。
第一个出现的是毛泽东。他朝周围的群山打量了一眼,似乎要在这一瞥中熟悉重庆的山山水水。然后他取下头上戴着的考克礼帽,朝机场上欢迎的人群使劲地挥动着。那有力的挥动,使每一个在场的人都相信,他有着扭转乾坤的力量。
紧随着毛泽东走出机舱的是美国大使赫尔利和国民党代表、政治部长张治中。
张治中把站在舷梯侧旁的周至柔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微笑着与他握手。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