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兄长卖国弟【1 / 3】

潘强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革命兄长卖国弟

1946年11月16日晨,秋天的南京路上行人已逐渐稀少,残缺不全的路灯散射着惨淡的光亮。

在南京的东大街上,一辆警车呼啸而来。车内,押着一位中年囚犯,他身着西装,神色显得憔悴,目光呆滞地注视着车外飞驶而过的景物。他,就是当代著名作家周作人。

突然,警车减速,随即刹车停住。周作人的身子不由地随着惯性朝前一扑,他急忙用手抵住车厢板,正在惊诧时,警车外传来了一阵阵口号声:

“绞死汉奸周作人!”

“严惩汉奸周作人!”

……

随着连续不断的口号声,周作人透过车窗玻璃看到几百名青年学生手举着标语,拦住了警车的去路。

周作人脸如死灰,身子不由得颤抖起来,蜷缩在车座上不敢动弹。

警车上的警笛不停地凄叫着,但挡路的南京中央大学的学生们仍不肯退去。直到警方又调来数辆警车和摩托车队,才将这些学生驱散。

周作人的堕落与受审,在当时的中国、在当时的文坛引起很大的震动。除周作人的哥哥鲁迅是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斗士这一亲属关系外,周作人本人复杂曲折的变化经历也引起人们深思。

周作人与其哥哥鲁迅一样,受过高等教育,其才华学识在当时的中国属一流行列。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冯雪峰曾这样评论他:

“周作人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学家,鲁迅去世后,他的学识、文章,没有人能相比。”

然而,哥哥鲁迅是世人称道的民族英雄;弟弟周作人却沦为人类不齿的汉奸!同胞兄弟为何会出现这样迥然不同的结局呢?

除思想不同外,还与周作人本人的气质与家室有关。

抗日战争爆发前,周作人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成联合大学,迁往云南昆明,后来称之“西南联大”。当时,多数不甘做亡国奴的教职员工随校离开北平。而周作人却以“赘累太多”为理由没有南下。

周作人的妻子是日本人,名叫羽太信子,这位受过日本高等教育的女子,对中国民族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性格也温顺,周作人是在日本留学时与她结识的。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身为日本人的羽太信子对此是反对的,为丈夫着想,她曾劝周作人离开北平。

但周作人却认为自己系一文弱之人,手无缚鸡之力,抗日能有何作为?妻子是日本人,留在沦陷后的北平,日本人总不会不给一点情面吧!由于学校迁移,他没有薪水,只得靠旧时的积蓄度日,每日埋头在他的“苦雨斋”里写小品,作起“隐士”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