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德阳国企全方位重组【1 / 2】

第15章德阳国企全方位重组

在不少国有工业企业经营困难、亏损面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四川省德阳市属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自1987年之后,却连续7年保持了无亏损的纪录。

在这7年里,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增长。1988年至1994年11月,市属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从近7亿元增加到近16亿元,实现利税从8500多万元增加到1.6亿元,国有资产净值由6亿元增加到14亿元,都翻了一番。

一种好的环境,往往能成为活跃一方经济的沃土。走进德阳,宽阔的马路、整洁的街道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就给了人们一个朝气蓬勃的印象。

德阳在1983年建市后,11年间,用于交通、能源、通信三大基础设施的投入,超过8亿元。

乡乡通了公路,县县通了铁路,全市电网与国家电力主网联网,邮电通信实现了国内、国际长途直拨和市话自动化。这一切,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然而,比“硬”环境更为宝贵的,是以人为中心的“软”环境。

德阳市委书记李永寿说:

前些年社会上流传的“国有不如集体,集体不如个体”的说法,在德阳始终没有市场。这是因为:第一,站在地方的角度看,德阳市72%的财政收入来自国有企业,不搞好国有企业,地方财源成问题,等于自己砸自己的饭碗。第二,站在国家的角度看,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稳定发展,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和解决地区间不平衡问题等,都离不开国有企业。第三,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收入差距的调节,也要靠国有企业。第四,站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乡镇企业的“师傅”是国有企业。德阳市国有工业是机械、化工、建材、食品、医药五根支柱,乡镇企业从烧砖烧瓦到现在的规模,也形成了这五大产业,靠的就是国有企业人才、技术、管理的优势。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多年来,凡是中央和省下放给企业的权力和搞活企业的优惠政策,德阳市都坚决落实,一点不打折扣。这里几乎所有国有企业,都得到过政府各种形式的让利扶持。

让利扶持壮大了企业的实力,特别是使一些老企业得以喘息、重振。这样,当企业改革由放权让利,转入改制阶段时,德阳的企业已长硬了翅膀,有了更强的应变能力和后劲。

“多在生产力发展上做文章”,是德阳市始终如一的方针。他们有这样一个观点:由于交通、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各种费用和工资、福利不断增加,企业销售收入年增长幅度如果低于10%,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亏损。

所以,德阳一直坚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工业的较高增长,使企业在消化全部增支因素之后,仍能有较高利润。

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离不开改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德阳市先行了一步。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