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艇自防御系统

舰艇自防御系统

21世纪,海面战斗舰船所面临的威胁态势正变得愈来愈严峻,其中受超音速反舰导弹、俯冲式反雷达导弹、低成本无人驾驶飞行器等新威胁尤其突出。新威胁带来新挑战,舰艇自防御系统开始迅速走上战争舞台,成为水面战舰必不可少的“护身符”。

战争悲剧的“产儿”

1987年,美国“斯塔克”号巡洋舰遭到伊拉克2枚“飞鱼”巡航导弹的攻击,船体遭受重创,舰上37名水手遇难。这幕惨剧强烈地刺痛了美国军界,促成和加速了美国海军对舰船自防御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1993年6月,美军在“惠德贝岛”级(LSD—41)舰艇上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对海作战。该舰首次安装了舰艇自防御系统,这种系统可高度综合与控制传感器(如对空搜索雷达、电子战系统和红外指挥仪),以及舰载武器系统(如“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或对空导弹),从而缩短了该舰对付反舰巡航导弹的反应时间,增强了自身的防空反导能力。

1995年,美海军针对舰船自防御作战需求做了一个全面的报告,对单个舰船防御系统作出了评价,明确了现代舰船防御系统中的不足之处。同年5月,舰艇自防御系统MK1进入工程、制造与发展阶段,成为自防御系统的第二个里程碑。

1997年6月,美军在“阿希兰”号船坞登陆舰上开始舰艇自防御系统MK1的最后作战测试评估,结果表明:舰艇自防御系统的作战性能良好,可以有效地对付亚音速、低空反舰导弹攻击。同年10月,“阿希兰”号船坞登陆舰正式成为美国第一艘装备舰艇自防御系统MK1系统的舰艇。

目前,美海军计划在7艘“惠德贝岛”级船坞登陆舰上逐步安装舰艇自防御系统;2003年开始装备“里根”号(CVN—76)航母;2006年之前装备11艘航母和7艘“黄蜂”级两栖攻击舰。

解读“护身符”

舰艇自防御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从发现反舰巡航导弹到与其交战整个过程的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缩短反应时间。

自防御系统由软件和商用成品硬件组成,并将探测、控制和交战系统集成起来。它主要包括局域网、局域网存取装置、计算机程序和操作显控台等部分,在面对反舰巡航导弹威胁时,具有自动、快速反应、多目标交战能力。

舰艇自防御系统的前端与探测部分接口主要有雷达、电子支援设备、红外搜索与跟踪设备以及集中式敌我识别器,其后端与交战部分接口主要有滚动弹体导弹、“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以及诱饵发射系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笔趣看【mbiqukan.com】第一时间更新《舰艇基础科技知识(上)》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