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БМП—1步兵战车

笔趣看【mbiqukan.com】第一时间更新《步兵战车科技知识(上)》最新章节。

苏联БМП—1步兵战车

总述

该车是苏联于1970年在БМП步兵战车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并正式列入苏军装备。БМП步兵战车系60年代初研制,1967年首次在红场阅兵式上展出。

与БМП比较,该车的主要改进是车首加长20厘米,以提高浮渡能力并使车辆重心居中,有利于整车的重量平衡;将导流栅的叶片由6片减为4片,并将栅的侧板做成向睛弯曲状,使水流几乎能水平排出;为减轻雪和土堵塞,取消了后挡泥板的下垂部分;开大了车辆两侧的射孔,以扩大射界;车长门底座加高,以扩大视界;重新设计了排气口护罩,以防止浮渡时水进入排气道内;将凸起的载员舱盖改低,以减小火炮俯角死区。

该车定型大量生产,主要装备稷军坦克师和摩步师的摩步团,用以取代50年代的БТР—50ПК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和部分60年代生产的БТР—60ПБ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此外,还向许多国家出口。

结构特点

该车车体采用钢板焊接结构,能防枪弹和炮弹破片,正面弧形区防12.7毫米穿甲弹和穿甲燃烧弹,前上装甲为带加强筋的铝装甲。

驾驶员在车体前部左侧,配有3个ТНПО—170型昼间潜望镜,中间1个可换成ТНПО—350Б型高潜望镜,以便于驾驶同在车辆浮渡竖起防浪板时向前观察。夜间驾驶时中间1个换成TBHO—2红外夜间驾驶仪。全车共有19个ТНПО—170型昼间潜望镜,均有电加热除霜功能。

车长驾驶员后面,其指挥塔能旋转360°。指挥塔前有3个潜望镜,中间1个可换成ТКН3Б双目昼夜观察镜,与车长机窗盖上的红外探照灯配合,用于夜间观察。

采用的单人炮塔与БМД伞兵战车上的一样。炮手前面有1个1ПН22М1潜望式单目昼夜瞄准镜,昼间的放大倍率为6×,视场为15°;夜间部分采用微光夜视仪,放大倍率为6.7×,视场6°,夜间最大视距为400~900米。在炮塔右侧有白光或红外探照灯。

主要武器为1门73毫米的2A28低压滑膛炮,后坐力小,炮重115千克。在炮塔后下方有自动装弹机构,由在战斗舱周围的40发弹盘供弹。用自动装弹机再装弹时火炮需升到仰角为3°30′的位置。炮弹也可人工装填。配用定装式尾翼稳定破甲弹,初速400米/秒。采用СПГ—9重型反坦克火箭筒所使用的火箭增程弹时最大飞行速度可达665米/秒,进射距离800米,最大射程1300米,射速8发/分。主炮的俯仰与炮塔驱动均采用电操纵,必要时也可手动操作。

在主炮右侧有1挺7.62毫米的ПКТ并列机枪,弹药基数2000发。炮塔内有通风装置,用于排除炮塔内的火药气体。

在主炮上方有赛格反坦克导弹单轨发射架,配有导弹4枚,在车体和炮塔内各存放2枚。导弹通过炮塔顶部前面的窗口装填,装填时间约为50秒,射程500~3000米,只能昼间发射,操纵装置位于炮手座位下面。

动力舱在驾驶员和车长右侧,采用6缸V型120°夹角相柴油机,功率为221千瓦。转向装置在车体前部,进出气百叶窗均位于车体顶部。车内有高压空气系统用于起动发动机,吹洗驾驶员和车长的潜望镜,操纵阀门护盖、进气管、排尘阀的联杆和气村停车制动器的拉杆以及分离主离合器等。

行动部分采用扭杆悬挂,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每侧有6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第一和第六负重轮处有液压减振器。在履带上方有薄钢板制成的护板,当车辆在雪地行驶时可卸下。履带为钢质双销式,销耳之间形成水戽,以便在履带划水推进时增加推力。该车具有浮渡能力,在浮渡入水前应将车首防浪板竖起,排水泵打开,并将驾驶员中间的潜望镜换成高潜望镜。当车辆浮渡时传动装置的档位不能高于三档,水的流速不应大于1.2米/秒。

载员舱可容纳全副武器士兵8人,每侧4人,背靠背乘坐,人员通过车后双开门出入。后门为间隔式,左右门内的空间分别能储油60升和70升。每扇门上都有1个观察镜,左边门上还有射孔。

载员舱顶部有4个舱盖,车体两侧各有4个射孔和电热式潜望镜。每个射孔附近都有废弹壳收集器和用于排除火药气体的通风装置。两侧前方的射孔通常用于7.62毫米РПК机枪射击,其余用于7.62毫米的A千米冲锋枪射击。每挺РПК机枪的弹药基数为1200发,车内还有步兵随身携带的1具РПГ—7单兵反坦克火箭筒,火箭弹5发。在每个装备该车的摩步排中还有1辆车携带2具萨姆—7单兵防空导弹发射装置。

该车有三防装置,当发生核爆炸时,发动机、动力舱百叶窗、各舱盖、风扇、增压装置以及炮塔的电驱动装置立即关闭,并将空气滤清系统打开。冲击波过后将空气增压装置开启,在超压的情况下,将经过滤清的空气送往乘员舱和载员舱。

该车超压系统由三防滤清装置、带尘土分离器的增压风机组成,后者位于车长位置后方顶部。

该风机与T—62坦克、БТР60ПБ和БТР50ПК装甲人员输送车上的相似,只是风机的叶片数量有所增加,以便增大泵往三防滤清装置的风量和风速。当所有的舱盖关闭时,污染空气通过炮塔后面的进气管进入超压系统,经过炮塔座圈周围的导管导入增压风机,通过导轮的旋转作用,将尘土与空气分离。

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分离的空气先进入加温装置,如果需要也可先直接进入三防滤清装置,将化学战剂或放射性战剂和生物战剂滤掉,进入加温装置,然后再送入乘员舱或载员舱。

增压空气能在车内形成超压以防止放射性、生物或化学等战剂经过没有密封的孔隙如射孔等进入车内。当三防装置工作时如果通风装置也同时开启,则超压效果将会降低。

为便于在能见度差和定向困难的条件下行驶,车上配有陀螺半罗盘作为导航装置。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洞中避难所》《科研从博士生开始》《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梦想小说网】《伪装大佬那些年》【都来读小说】《少女的野犬》【酷狗小说】【OPPO小说】《漫画路人自救指南

天才一秒记住【笔趣看】地址:mbiqukan.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