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大家王守仁

钟双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道德教育大家王守仁

如果说吴与弼推动明代儒学走向社会下层民众,那么,王守仁则完成了第二次文化下移。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心学集大成者。作为道德教育大家,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核心“致良知”,极大地丰富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内涵。

王守仁是明代浙江余姚人。据有关史料记载,幼年的王守仁由于母亲早亡,父亲又忙于科举考试,非常受祖母溺爱,对他几乎没有约束,使得他所接受的是近乎放任式的教育。

童年时期的王守仁顽皮异常,经常逃课,不肯认真读书,尤其喜欢玩军事游戏,制作大小旗帜居中调度,左右旋转,颇有战阵之势。

王守仁少年时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12岁正式就读师塾。当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情在王阳明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15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

不久,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王守仁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术、射术、兵法,日趋精通。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

在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王守仁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王守仁。

有一次,张忠强令王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王守仁出丑。不料王守仁提起弯弓,轻易拉满,“刷刷刷”3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3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1506年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

其时,军事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王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擢右佥都御史,继任赣南巡抚。王守仁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后来,王守仁拜江西巡抚,再调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

王守仁从34岁开始,就从事讲学活动,直至去世。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均是一面从政,一面讲学。他所到之处,讲学活动不断,并热心建立书院、兴办社学、建立学校,对明代中期讲学之风的兴起和书院的勃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为道德教育大家,王守仁解读和批判“格物致知”说,主张“心即理”,首创“知行合一”说,对《孟子》中“良知”的说法进行发挥,提倡“存童心”,强调万物一体。其中的“修齐治平”思想颇值得玩味。

王守仁对格物致知说的解读和批判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解读其理论的内在矛盾;一是从朱熹身后的影响来批判格物致知说的“学术之弊”。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