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双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孔子胸怀理想实地考察
由于仲尼从小就对周礼非常向往,这个念头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趋浓厚了,因此他很想到周都洛阳去走一遭。
洛阳地处黄河流域,位置适中。那时,长江流域尚未开发,全国的文明集中在黄河流域,洛阳是该流域的中心。仲尼对洛阳的一切都深感兴趣,他每天都到各地去参观。
在祭天地的场所的墙壁上,他看到了绘着周公辅佐年少的周成王接见诸侯的图画。周公早就是仲尼心中的偶像。仲尼被这幅图画吸引住了,周公温和高贵的容颜、从容不迫的风度,令仲尼看了不由得生出敬畏之心。
有一天,仲尼到周王室图书馆去拜访老子。那时老子是国立图书馆的馆长,兼任记录国家历史的史官。仲尼向老子请教“礼”和古代的制度以及文物。老子对于礼很有见解,令仲尼颇多受益。在这之后,仲尼常去拜访老子。
仲尼归国后向弟子们说:“谁都知道鸟是会飞的,也知道鱼是会游的,更知道兽是能走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乘风云而上天,老子就是像龙一样的人物。”
仲尼在洛阳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他的一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他后来建立的儒家学说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为了推行政治主张,公元前517年,仲尼带着自己的弟子踏上了赴齐国的道路。仲尼去齐国是有原因的。原来,仲尼目睹贵族内部的权利之争,深感调和贵族内部关系的周礼在鲁国君臣那里已被肆意践踏,因而十分愤慨和痛心。
仲尼对违礼的鲁国季氏等三家大夫特别不满,实在不愿与三家大夫为伍。怎么办呢?他忽然想到,听说齐国的贤相晏婴当政很有作为。齐景公也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到那里也许能有所作为。于是他决定到齐国去。
到达齐都临淄以后,仲尼并没有立刻去见齐景公。因为仲尼在鲁国虽然已有相当的名声,齐国不少人也听说过他,但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仲尼“士”的身份还是太卑微了,贸然去见齐景公,很可能被拒绝。所以,仲尼就先去拜见齐卿高昭子。
高昭子是齐国大贵族,与田氏同为齐卿,在齐国有很大的势力和影响。他热情地接待了仲尼并让他做自己的家臣。因为他早就耳闻仲尼的学识。
仲尼在高昭子家里安顿下来以后,一面从事教学,一面办理高昭子交代下的事情,同时广泛访问齐国的权要人物等待齐景公召见的机会。到齐国不久,仲尼就拜访了齐国的国相晏婴,双方进行了多次谈话和辩论。
晏婴出身于齐国的大贵族之家,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国君统治时期做官,齐景公时当上齐相,是管仲之后最有作为的政治家。
仲尼在齐国住了一年多,希望得到齐景公的信任,给自己一个从政的机会,以便实践自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可是一等再等,他从政的希望化为泡影。因为在齐国从政的希望已经不存在了,就产生了离开齐国的念头。
在仲尼由齐归鲁后的公元前503年,鲁国权倾朝野的阳货发动叛乱事件,给鲁国造成了重大危害。针对“乱贼臣子”的叛乱行为,仲尼决定对社会举办一次开门讲学,向学生和社会上各方面人士专题评析阳货。
冬季的一天上午,杏坛的学堂里挤得水泄不通。除了学生,还有民间的有识之士、鲁国官吏。仲尼评析了阳货叛乱事件的原因,反叛的四步险棋,以及叛乱事件的危害。在讲学的最后,仲尼发表了自己对平定阳货叛乱事件的感悟。
仲尼讲完了,热烈的掌声、议论声交织在一起。仲尼的声名日渐高涨。
公元前501年,51岁的仲尼接受鲁国政府和季氏的聘任,担任了地方官中都宰。中都位于后来山东的汶上县与梁山县之间,辖区约等于一个县。
仲尼以身作则,忠心为国,不谋私利,努力实践自己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他希望鲁国从此振作起来,自立于列国之林,成为各国仿效的榜样。
随着时局的变化,仲尼为求政治发展,于公元前497年,离开生养他的父母之邦,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也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仲尼开始了为期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仲尼安排好家事,安顿好留下的弟子,便带领自愿随行的子路、子贡、颜回、冉求、宰予、高柴等学生走上了通向卫国国都帝丘,即河南濮阳南的大路。但是卫灵公并没有给仲尼安排具体职务,因而,仲尼整天除了教学活动就是会会朋友。
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进谄言,说了仲尼不少的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仲尼的出入。这使仲尼难以忍受。仲尼和学生们商量一番,担心继续留在这里出事,便决定尽快离开。
公元前497年,仲尼带着弟子们离开了卫国,南行经过曹国,到达后来以河南商丘为中心的宋国。
宋国是仲尼祖先生活的地方,他青年时代曾到这里考察过殷礼,他夫人亓官氏的娘家也在这里,所以仲尼对宋国有特殊的感情。到宋国后,仲尼希望受到热情地接待,想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然而,当权的宋景公对仲尼这位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名人却相当冷淡,连国君应有的礼贤下士的样子也没有装一装。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