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成才故事》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
梁漱溟
梁漱溟先生原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北京。中学毕业之后,他突发奇想,决定不再升学,志在归心佛法,一心要出家当和尚。于是他潜心研究佛学,24岁那年,写出一部《究元决疑论》的著作,这是一部鼓吹人生唯一的出路在皈依佛法的出世主义哲学。他拿着自己的这部哲学论文,大胆去拜访请教当时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蔡元培看过梁漱溟的哲学论著后,即与也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商量,决定聘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梁漱溟到本校哲学系做讲师,专门讲授印度哲学。只有中学学历,既没上过大学,又没出洋留学的梁漱溟就这样走上了著名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讲台。在北大讲授印度哲学一年之后,他把自己撰写的讲义整理成《印度哲学概论》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梁漱溟公开出版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在讲授印度哲学的同时,梁漱溟又开授了儒家哲学、孔子绎旨等课程,把注意力集中于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研究。1921年暑假,他应山东省教育厅之邀,到济南讲授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连讲了40天。他根据这40天的讲课内容,整理成一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论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哲学论著,是我国最早用比较学的方法研究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论著。梁漱溟在这部论著中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得出了“世界人类的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个令人振聋发聩的结论。《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出版后,再版了十几次,影响很大,连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学者梁启超也亲自登门来向梁漱溟请教佛学和儒学的问题。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听了梁漱溟讲解儒学与佛学之后,也十分钦佩梁漱溟的学识。
在北京大学哲学系7年的讲师生涯奠定了梁漱溟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然而梁漱溟认为,讲学、做学问要与社会运动合而为一,不是单纯课堂上讲哲学,书斋里做研究,而是有言又有行,与社会改造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但是,他这种认识在当时中国的任何一所高校都是无法实施的,为了实践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新认识,梁漱溟于1924年暑期,毅然辞去了他在北大哲学系当了7年之久的讲师之职。同年秋,梁漱溟到山东省曹州主办山东省立第六中学高中部。第二年春天,因为要急于整理编印父亲的遗著《桂林梁先生遗书》,他将这所学校交给别人接办,自己回到了北京。
梁漱溟在山东曹州办高中部的时间虽然短,但影响很大,他一走,便有十多位高中生跑到北京来追随他。梁漱溟与这些学生在什刹海租房共住共读,互相敬勉,讲求策励。这种新形式的教育持续了一年多。接着梁漱溟到了广东,在李济深的支持下开办了乡治讲习所,分10个题目讲述,听者千余人,但只办了一期,梁漱溟便到各地去考察参观乡村教育。他先后考察了陶行知在南京城外办的晓庄师范,又到江苏昆山县考察黄炎培主持的中华置业教育社的乡村教育,再到河北定县考察晏阳初主持的平民教育会在华北的试验区。1929年秋,梁漱溟到河南村治学院任教务主任,他亲自制定《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及组织大纲、学则课程等规章制度。第二年1月开学,他担任讲授乡村自治组织等课。河南村治学院只办了一年,梁漱溟又马不停蹄地到山东邹平县去办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去了。这一办就是7年,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不得不停下来。
山东省建设研究院设在邹平县,开始时只有一个研究部,一个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一个邹平实验县,一个农场,梁漱溟亲任研究院院长和研究部主讲。研究部招收大学、专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学员,学生学习乡建理论后,再进修各种专题的研究工作。训练部招收中学程度的学生,培养乡村服务人员,担任乡村实际工作。训练部的课程比较繁多,如乡建理论、精神陶炼、乡村自治、乡村礼俗、乡村教育、农村经济、农村自卫、农业常识、土壤肥料、畜种改良、水利建设、农家副业、现行法令,等等。经过两年的努力,研究院进一步扩大,增加了菏泽县为实验区,研究院的组织机构、干部、教员、学员也增加了。1935年又以菏泽为中心,增划济宁等13个县总共14个县为实验区,经过研究院各部及所属乡村师范、乡村人员服务训练处各部门培养、训练的学生累计共3000多人。各实验区还进行了广泛的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为一体的乡农学校的试验,校长即乡间有威望者,教员即乡村服务人员,学生即全体乡民,课程包括识字扫盲、历史地理、音乐歌唱、精神讲话、农业科技等,内容包括指导农、林、牧生产,组织生产合作社,改进技术,保健防疫,乃至节制生育,禁赌禁毒,等等。经过7年的乡村建设实验,效果明显,试验区乡村的社会秩序、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民情风习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气象。正当梁漱溟在山东醉心于实验他的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理念之时,日寇大举入侵山东,全省大部沦陷,研究院再也办不下去了,梁漱溟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山东。
在北大7年,梁漱溟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山东7年,梁漱溟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梁漱溟出任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他不顾个人安危,到敌后游击区巡视,到香港办报,宣传抗日。抗战胜利后,他作为民盟的代表人物,为争取国内和平,积极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文革”结束,梁漱溟的命运已众所周知。但在逆境中,他仍坚持学术研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于1975年7月完成了自己晚年的最后一部巨著--《人心与人生》。梁漱溟写这部著作的着眼点在于补正他1921年28岁时出版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错误与不足,阐述人类心理活动之规律。但书写出来之后,却找不到出版单位,直到1984年他91岁高龄时,才不得不“倾平日全部节余”自费出版,只印了2500册。不料,《人心与人生》出版后,供不应求。1985年9月,三联书店公开出版并发行国外,掀起了一股“梁漱溟热”,引起美国、日本、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学者的关注。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竭宝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