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人质【1 / 2】

《恐怖历险故事》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

解救人质

20世纪70年代,美国接受了伊朗巴列维国王的避难。于是引发了1979年11月4日清晨,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发生的抗议示威活动。霍梅尼的拥护者在市内大街上举行示威游行,一路高呼“引渡巴列维!”、“打倒美国!”等口号。

不久,这支气势雄壮、愤怒无比的游行队伍来到美国驻伊朗大使馆附近的一条大街上,举行集会。大使馆里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见势不妙,立即分头行动,把住使馆的各个出入口,并全神贯注地在使馆大门口巡逻站岗。

上午10点30分,一些游行者绕开陆战队守卫的大门,突然从使馆的高墙上翻过去,人们蜂拥而入,大使馆内的美军士兵只得用催泪弹进行抵抗。人们不顾一切,迎着催泪弹,拼命地冲进了大使馆。

人们将使馆内人员,含秘书、武官等外交官53人扣作人质,并给外交官蒙上眼睛,把他们统统集中到正楼附近的建筑物里关了起来。此外,正当伊朗人冲进大使馆时,主持使馆工作的临时代办雷思,恰巧同其他两名外交官在伊朗外交部,于是也被扣作了人质。

当日傍晚,伊朗外交部发表了一项声明,措辞强硬地谴责了美国:“事件反映了伊朗国民的情绪。美国接受巴列维严重伤害了人民的感情。必须把巴列维国王送回伊朗,否则,美国人质将会受到审讯。”

次日,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声明支持学生的行动,要求美国引渡巴列维国王。

这意想不到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美国朝野一片沸腾,国民上下群情激奋,呼声迭起。在受到巨大压力的同时,白宫开始酝酿以武力夺回被扣押人质的计划。

其实,武装营救人质的问题,早已提上五角大楼的议事日程。就在事件发生后还不到一周,“三角突击队”就已接到预先号令:准备采取远程偷袭方式,武装袭击德黑兰美国大使馆,消灭守卫人员,救出人质,将他们安全带出伊朗。

圣诞节之夜,五角大楼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特别作战情报室里坐满了人。国防部长琼斯正在召集中央情报局官员,陆、海、空三军首脑,贝克韦斯上校等人研究磋商武装营救人质的行动方案。像这样的会议,已经开过6次了。

琼斯主持了会议。“诸位都知道,一个多月来,我们为了营救被扣人质,已经作了多方努力,但收效甚微,伊朗无动于衷。卡特总统命令我们拟定一个方案,适当时机以武力一举救出人质。我们根本不想这样做;但因为球已逼到了网前,我们别无选择。希望大家根据最新获得的情报和上几次讨论的情况,对武装营救人质的方式、路线、行动预案,继续发表意见。”

连日来,他们在商讨营救方案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情报,准确可靠的情报!例如,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是个什么样子,内部如何布局?人质被关押在大使馆的哪个地方?是集中在一起,还是分散在几处?谁在看守人质,有多少兵力?一旦伊朗人遭到攻击,附近有哪些部队可能赶来增援?德黑兰周围有没有可供袭击部队停留的隐蔽地?等等。缺乏情报就等于在拳击场上被人蒙上了眼睛,如何能下定决心?为了搞清上述情况,中央情报局在伊朗的一个特工小组立即展开了活动。他们很快搞清了有关情况,还购买了5辆卡车和2辆运货车,租了一所仓库,作为接应突击队时使用。

美国大使馆位于德黑兰罗斯福大街,占地27英亩,大体有一座小型的大学校园那么大,里面有14栋不相连接的楼房和平房,人质分散关在2栋楼房里。其中,大使馆办公楼有31名人质,大使住宅里有19名人质。另外2名人质由于发事当天正在伊朗外交部办事,被关押在外交部大楼。负责看押人质的主要是伊朗警察和学生,戒备程度不高。大使馆外面是伊朗的革命卫队,战斗力较强。还有,德黑兰驻有伊朗的一支高度机动的武装部队,装备有英国的弗奇顿、美国的M48和M60AI中距坦克,苏联的ZSU—23—4装甲炮等令人生畏的武器,但这支部队远离市区,在理想状态下,赶来增援也需一个半小时。另外,德黑兰东南部的沙漠地区有二处便于隐蔽部队的地点,那里土质坚硬,可以承受大型运输机起降。

“既然所需的情报都送来了,还等什么,该是作出抉择的时候了。”琼斯由于心情焦急,语调显得有些激动。

“我提一个方案。”一位空军准将打破了沉寂。“我的意见是使用大型运输机,将‘三角突击队’空降到德黑兰郊外,然后骑自行车通过德黑兰大街,冲进大使馆。”

空降并不可行!德黑兰郊外尽是些高低不平的丘陵地,突击队在那里空降,按照概率大约有7%的人会扭伤脚腕子,要是执行其他任务这还好说,可眼下是营救人质,“三角突击队”拖着这么一群断了腿的人,如何能将人质从虎口中救出来?救出来又如何能安全退回?至于骑自行车通过德黑兰大街,荒唐!美国人和伊朗人13岁的小孩也能区别出来,如何能隐蔽行动企图达到突然性?贝克韦斯不满地瞪了那位空军准将一眼。

“我看可以采用卡车方案。”又有人站起身来说,“先用大型运输机将突击队运到土耳其,再从那里乘预先购置的卡车把突击队接进德黑兰。因为土耳其每天都有大量卡车通过国境,从陆路进入伊朗,他们不会疑心的。”

卡车方案更不可行,乍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其实不然。这个方案如要付诸实施,危险性可以说是99.9%,成功的希望却等于零。因为土耳其边境距德黑兰,足有上千公里远,如果在伊朗边境检查时遇到一点麻烦,海关人员打开一辆冷藏车,发现里边装的不是啤酒,而是全副武装的美国大兵,后果将不堪设想。没有人赞成“卡车”方案。

会议冷场了。

琼斯将军瞧了贝克韦斯一眼,努了努嘴,用征询的口吻说道:“上校,谈谈你的意见吧。”

对这次营救行动方案,贝克韦斯早有考虑,只不过出于对这些将军的礼貌,不愿过早地显露罢了。

贝克韦斯的整个行动方案分三步进行。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