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尖兵:中国成功发射系列气象卫星》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
第17章发射风云二号第五星
2008年12月23日,已是岁末。正当人们开始忙着盘点这不平凡的一年时,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传来轰鸣声,在“金牌火箭”“长征3号”甲的护送下,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颗业务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2号”E星精确入轨,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本年度的宇航发射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升空的E星将与正在运行的C星、D星形成三星同耀九天的壮丽景象。这也使得“风云2号”卫星眼界大开,可以观测到东太平洋以西、东欧和中非以东的广大区域,给我国天气趋势和灾害天气预报带来新的福音。
“风云2号”E星虽然个头不大,却很漂亮,尤其是顶部的天线,远远看去,如同水晶一般。在圆柱形的身段上套着红色的“外衣”,显得恬静端庄。
卫星总设计师李卿说,“风云2号”采用双同心圆筒式结构,内筒为承力筒,外筒为上、下太阳能电池壳,中间用腰带连接,外部敷贴太阳能电池片。
自1997年以来,我国先后成功发射了5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分别为“风云2号”A、B、C、D、E。其中,A、B星为试用星,C、D、E星为业务星。
A、B星上天后不久,就出现了问题,只能间歇地工作。虽然在气象业务应用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它们验证了卫星的设计方案,为C星成功运行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2004年10月,做了256项技术改进的C星发射成功,很快便投入业务运行。4年多来,C星运行稳定,屡立战功。2006年12月,肩负“双星运行、互为备份”的D星升空后,C、D双星增加了汛期观测密度,使云图的时间分辨率从原来的60分钟缩短到15分钟。
卫星行政总指挥徐博明自豪地说:
双星同时取图的做法,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得益于研制单位和用户单位的共同努力。
“风云2号”C、D星的性能、指标和遥测参数都非常良好。在它们共同运行期间,业务运行成功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被称为“天地一体化的楷模、地面应用系统的典范”。
“风云2号”卫星的设计寿命是3年。已经超期服役的C星,随着燃料的逐渐耗尽,将会在2009年汛期后失去功效,E星升空就是为了接替它,和D星互为备份。不过,本着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研制人员对E星做了很多改进,使其观测性能更加完善。
由于卫星携带的扫描辐射计口径达410毫米,当卫星与太阳处在特殊角度时,容易产生杂散光干扰现象,使云图仿佛蒙上了一层雾,影响观测数据的应用。为此,在E星研制中,研制人员便在探测器前面加上了类似镜头遮光罩作用的部件,抑制杂散辐射对图像的干扰。
研制人员还发现,在3.6万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上,容易积累静电。如果处理不好,局部放电将产生复杂的干扰脉冲,影响到云图质量。此外,卫星天线要和地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局部释放的静电容易使其产生故障,影响信号质量和图像输出。为此,E星加强了卫星电磁兼容性方面的设计,并采取了相应的防静电措施。
从D星开始,卫星研制团队提出了“一次成功、稳定运行、3年寿命、优于C星”的质量目标,并一直沿用到E星。在气象卫星研制领域奋斗了近30年的李卿说,这一目标,是在惨痛的失败中诞生的。
1994年,李卿他们带着“风云2号”01星满怀信心地来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然而,在最后一次测试时,却发生了意外事故,损失惨重。
1997年“风云2号”A星和2000年B星升空。虽然这两颗卫星在天上的时间很长,但是没有达到3年正常运行的寿命要求。直到C星,研制队伍才真正打了一个“翻身仗”。在信心倍增的同时,“两总”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卫星出厂之前,卫星总体就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他们坚信,产品的根本质量在出厂时就已经决定了。
五〇二所研制的加速度计,对稳定卫星的姿态至关重要。当年6月,加速度计在一个偶然的角度出现了震荡。这一不易察觉的现象被五〇二所抓住了。该所花了近4个月的时间,才将故障彻底排除。虽然卫星的总进度因此有所推迟,但这种工作态度却得到了总指挥徐博明的多次表扬。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王金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