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凤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11章湖南打造长株潭一体化
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部地区的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全国城市群中,长、株、潭可谓结构独特。
打开湖南地图,我们发现,长、株、潭3市鼎足而立,彼此相距不足50公里。
地理上的咫尺之遥,让这3座城市自20世纪50年代便产生了“牵手”的念头。当时,以政治为背景,有人提出三市合一,取名“毛泽东城”,但没有实现。
20世纪80年代,当广州、上海为周边带来巨大效应时,亟待经济起飞的湖南,萌发了打造自己的特大中心城市的梦想。
当时,湖南无一座重量级的经济中心城市,省会长沙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排位30名之后。
1982年12月,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张萍提出:“湖南有个非常稀缺的城市资源,长、株、潭城市群。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形成湖南的经济中心。若3个城市整合,当时的工农业总产值和总人口在全国中心城市中排第九位,城区工业总产值排第十一位。”
张萍的构想,与湖南人对特大城市的渴望不谋而合。
1985年,湖南省政府设立长、株、潭经济区规划办公室,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开始上路。
长、株、潭规划办成立后,每个星期一都会召开办公会议,由省计委协作办的官员和长、株、潭3市的计委副主任参加。在更高层面,从1985年到1986年6月之间,先后召开了3次市长联席会议和12个行业的经济技术协调会。
长株潭一体化第一次启动时,是从大项目的联合开发入手。长株潭规划办公室在开完第一次办公会议后,就深入长、株、潭3市举办座谈会。在每个城市,他们都会询问同样的问题:你们认为长、株、潭应该联合开发哪些项目。然后把答案列成一个单子带回长沙。一个星期后,经过筛选,长、株、潭规划办整理出需要联合开发的10大工程。
第一次长、株、潭一体化的进程就这样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但到了1987年,限于条件,发展开始艰难。
20世纪90年代,眼瞅着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个个城市群迅速崛起,湖南人在焦灼中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一个内陆省份,没有规模大、实力强的重量级城市,不改变“小马拉大车”的经济格局,势必在全国区域经济分工中处于被动地位。
几经论证,1995年,湖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一点一线”的构想:以长沙为点,以沿京广和沿湘江为线,建立优先发展区域带。
1997年3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了长、株、潭3市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长、株、潭座谈会”。之后,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由时任省委副书记储波担任组长。
1999年,湖南再度提出,将“一点一线”中的“点”由长沙拓展为长、株、潭。
至此,酝酿多年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真正成了湖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
2004年10月1日,湖南省政府机关集体大“搬家”,从市中心的五一中路,南移15公里,迁入城南新址。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搬家。从酝酿到实施,湖南省高层领导由此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南拓长沙,牵手株、潭。
距离湘潭仅有20公里的长沙城南,一直被规划专家视为长、株、潭的前沿阵地,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
湖南省政府南迁之举,也因此被专家誉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里程碑。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