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科主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发愤著书,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部著作,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记载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积极进取、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体大思精,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朽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
一部《史记》,就是一个非常博大的“智库”,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中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非常丰富,值得今天的人重视和借鉴。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总结三千年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当时的汉王朝提供治国的依据。时代在发展,古人的许多思想智慧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思想智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结晶,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当项羽提出决一雌雄的时候,刘邦却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最终凭借智慧战胜项羽。田单“火牛阵”、张良向刘邦“发八难”、韩信“背水一战”,等等,都是凭借智慧取得胜利。得天下,关键还要靠人才,《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对自己取天下原因的分析:“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以吾所以取天下也。”此话出自政治家刘邦的口里,具有一定的广泛意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家喻户晓,表现了对人才的渴望。治理国家还要以德服人,黄帝“修德振兵”,德是关键。仁爱之君,视民如子,得民心,得天下;残暴之君如桀纣,视民如草芥,失民心,失天下。《滑稽列传》有言“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这“三不欺”强调治国理政要得民心。治理国家还要善于纳言,听取各方面意见,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厉王因不听召公劝谏而导致亡国。秦王采纳李斯《谏逐客书》,招揽各地人才。治理国家还要敢于改革、革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商鞅变法,晁错削藩,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如何理政,《史记》中的《酷吏列传》、《循吏列传》等篇章中记载的人物,都可以作为典型案例,或正面,或反面。《史记》一书,上下三千年,涉及社会各阶层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地理、天文历法、医药、水利等等,具有百科全书的特点。政治家从《史记》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一面镜子;思想家从中学习司马迁思想的有益成分,以充实自己的头脑;军事家从中学习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以提高自己的军事能力;经济学家、教育家、法学家等,都可以从中吸取自己所需的营养。就以经济而言,《货殖列传》提出基本理念:“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是富有远见性的思想。计然做买卖的基本道理是:“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记载白圭的经验:“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其智不足与权谋,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这些言论,涉及到商业经济的许多哲理,充满智慧思想,如货币要流通、做买卖要善于抓住机会、要有智有勇,等等。再从做人方面来说,《史记》以人为核心撰写历史,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败;有些人流芳百世,有些人遗臭万年。所以,无论哪个层次的人,都可以从中领悟到做人处世的道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史记》中还记载了古代的天文历法、医药治病、山川水利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