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11章确立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
为适应工作重点转移的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公开树立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旗。
在对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与会同志普遍认识到,实行工作重点转移之后,绝不能再沿用过去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而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行大胆改革,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全会公报指出: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全会明确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问题,指出:
实践证明,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
现在,我们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恢复和坚持了长时期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策,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进行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
全会把实行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联系起来,认为毛泽东1956年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的基本方针,既是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社会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证,对当前和今后的全党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会明确指出了经济管理体制中权力过于集中等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全会公报指出: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减少会议公文,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实行考核、奖惩、升降等制度。
采取这个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中央部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普遍地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全会提出的这些改革措施,就使此前关于改革开放的酝酿,正式成为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工作重点的转移,同时也成为通过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进行一场新的革命的开端。
全会还围绕工作重点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讨论了当时的经济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的决策。
全会公报指出: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在修改后提交明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
全会讨论并原则通过的《1979、1980两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提出,在经济工作上必须实行三个转变:
一是从上到下都要把主要注意力转到生产斗争和技术革命上来;
二是从那种不计经济效果、不讲工作效率的官僚主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转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把民主和集中很好结合起来的科学管理的轨道上来;
三是从那种不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的闭关自守或半闭关自守状态,转为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大胆地进入国际市场。
全会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全会指出了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