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修建雪水河至那赤台段
1954年8月,筑路大军过了雪水河,大家来到达布增河和舒嘎果勒河汇流后的出口。
大家看到,汹涌的流水顺着山势冲击下来,在一道石崖旁边撞成一条水槽,不知道经过多少年了,这个水槽竟被急流冲刷成了一道深不可测的石谷。
修筑公路就必须从这个石谷上架一座桥。这也是这次青藏公路修建工程中唯一的一座新修桥梁。
之前,10名工兵带着民工已经选好了桥的位置,可是架桥的材料却只有9根9米长的松木和几根短杂木,而河涧宽度却是12米,差了3米。
他们除那几根木头之外,接梁也没有材料,甚至连一根螺栓和铁夹板、桥钉也没有。而工期只有3天,这桥该怎么架起来呢?
慕生忠对工兵副连长王洪恩说:“你们工兵负责把这座桥梁架起来,你看行不行?”
王洪恩回答得很坚决:“一定能完成任务。”
邓郁清这时到达了格尔木,慕生忠便迫不及待地亲自送他到建桥工地,并交待邓郁清说:“修路我们没有等你到来就先行动工了,可是这座桥就绝非外行所敢尝试。我们没有熟练的架桥工人应有的施工设备。为争取时间,特先从兰州运来9根东北松木和少量钢筋铅丝,其他一些圆木也是从香日德运来的。”
慕生忠又给邓郁清介绍了王洪恩,要王洪恩一切听邓郁清指挥。
邓郁清来到工程现场,他看到前方急需物资补给无法运送,势必影响全局。
邓郁清发现,引道下口虽然有1米多的余地,如果砌上石台倒可以压缩跨度,可是没有水泥和石灰,附近也找不到一处能打料石的石场。而如果降低桥梁高度,也可能压缩跨度,然而改修两边的引道,石方工程又十分艰巨。
当天,邓郁清一个人坐在深谷边的一块石头上,整整坐了一个下午。晚上,邓郁清饭也不想吃,只顾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邓郁清让助手小白通知大家准备意见之后,他便和衣躺在帐篷里的地铺上反复考虑,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又都被他自己推翻了。
第二天一早,邓郁清将大家召集起来集思广益。一位姓郝的石工师傅提出在山涧两边的岩石上打石窝,将立柱插到石窝里,再用立柱撑起9根松木作为桥梁。
邓郁清马上就盘腿从在帐篷里打铁炉的旁边,趴在一个木箱上,用铅笔画了桥梁结构草图,并做了仔细地计算,发现这个方案完全可行。
在6月份的最后一天,工兵战士杜光辉、马生荣等,就吊在20多米高的空中,在石崖上打起炮眼。
从民工中挑出作过木匠、铁匠、石匠的30多个人,也都紧张地开始了挖掘桥基的工作。
慕生忠也把行李搬到了这个工地上,住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参加修桥。
打铁的时候没有钳子,杨增贵就用铁筋来作。包炸药的时候没有布,杜光辉就撕了自己的衬衣来包。烧铁的炉子没有炭,张鼎权就用红柳根来烧木炭。放炮的时候没有药捻,赵文成就用胶泥来代替。
为了便于在深谷的两边悬崖上工作,他们就先把几根长焚横担在深谷顶上,再在木头上拴了几根绳子,在绳子上套上木板,这样人就可以骑在木板上打石头了,比用绳子拴住腰吊在空中作活要方便得多。
杜光辉说:“咱们一面作工,一面还打秋千呢!”
郭启智在后边也笑着说:“我看这应该叫两层楼,下面流水作业法。”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笔趣看【mbiqukan.com】第一时间更新《雪域通途:青藏公路建成通车》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