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灶户考科举》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
在凌霄12岁的那年,也是在学堂的第七个年头,董先生觉得他们四书五经等学的差不多了,便准备让他们参加县试。
对于凌霄来讲无疑是激动的,古人常说“十年寒窗苦读”,现在凌霄终于体会到了。
也终于等到了迈向科举考试的第一关,县试。
县试一般是在二月份举行,要进行五场考试,每场考试都由知县主持,主要考四书、五经释意也就是八股,作诗、赋等。
对于凌霄来讲,《四书》《五经》不难,难的是作诗,董先生就评价他的诗“匠气十足。”
没有知衡的诗有灵气,这凌霄也知道,但无论怎么练都不能李白、苏轼附体,董先生也逐渐对他的诗放低了要求,就希望他能够多练习,在同批次里保持中等偏上的水平就行。
正月二十,刚过了元宵节,凌霄他们便约好要到县城里报名。
是的,古代考试跟现代一样也是需要报名的,不然怎么确定考试人数,怎样布置考场。
听说要到县衙礼房去报名,凌霄四个和董先生一块去了县城,为什么董先生会跟他们一起去,主要还是报名需要廪保人签字,董先生跟他比较熟。
说起这个廪保人,是本县的一名秀才,叫宋之耀,是董先生的同窗。
凌霄他们也认识,但是不怎么熟悉,董先生曾经邀请他来给凌霄他们授过课,也曾指导过凌霄他们写文章。
但更多的交际就没有了,董先生正好也好长时间没有见宋秀才,便跟着凌霄他们一块去了。此时凌霄去县城的心情,跟之前完全不一样。
虽然这几年,凌霄也经常跟着娘和姐姐、哥哥到镇上,到县城里卖小吃,但和这考试报名完全没有办法比。
对了,自从做过酸梅汤之后,他们一家人研究了一下,便开始在镇上卖卤味,包括卤土豆、海带、豆腐、猪耳朵等等。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凌霄的两个姑姑,日子过得不比凌霄家里好多少,而且家家都有三、四个孩子,虽然离的不远,但大多逢年过节的时候联系。
自从凌霄家里开始卖小吃后,忙不过来,就经常找两位姑姑家帮忙。
平时不怎么走动的两家,现在联系越来越多。
刚开始是赶集的时候卖,后来慢慢买的人多了,他们便在镇上租了一家院子,由娘、哥哥和姐姐负责在镇上卖吃食,凌霄父亲和爷爷则在盐场工作。
两位姑姑有时候也会去镇上帮忙,或者拿些卤味到村里去卖,这样也挣了几个小钱。
凌霄哥哥大部分时间会推车到县城里卖,他现在仍然一心想要当盐商,有意无意经常去卖盐的店铺晃悠。
去的次数多了,加上卖的卤味也好吃,便搭上了卖盐的伙计。
两人一个喜欢吃,一个想向盐商靠拢,便越来越熟悉,俨然是好朋友的架势。
现在,凌霄家的卤味慢慢在县城里算是稳定了下来,每年又增加了二十多两的收入。
不过,这几年凌霄也不是没有变化,不仅长高了,也长结实了,虽然整个人看着还是很瘦,但给人的感觉很精神,是个俊俏的小伙子。
“霄霄,前面是不是就到了。”
随着凌霄年龄的增大,除了家里人,已经很少有人叫凌霄“霄霄”了。
只有凌谷,仍然“霄霄、霄霄......的一直这样叫他”。
凌霄对有这样的小伙伴也很无奈啊,不过幸好有他的陪伴,给凌霄漫长的蒙学生涯带来的很多乐趣。
“应该是的,看起来排队的人不少啊。”
凌霄看着前面排着长长的队伍。
“幸好董先生没有跟我们一起过来,不然要在这里等很长时间。”
小牛看着这队伍,有点庆幸到董先生一进到县城里,便去同窗家里等他们了,让凌霄他们结束后去找他。
看着这长长的队伍,凌霄估计轮到他们要到下午了。
大家便和周围人聊了起来,这队伍中有不少30多岁的人。
凌霄他们站在队伍里,就数他们四个看着脸最嫩。
不过也有好多十七、八岁的少年,大家相互打了声招呼,便自然而然的聊了起来。
相互讲讲县试时间,又说了说之前县试都考什么内容,不乏有之前参加过考试的,讲考场内的环境、要求。
不过,大家都挺好奇他们年龄这么小就来考试的,凌霄也应付的游刃有余:“先生说让我们先来历练历练,找找感觉,学的再好,不如出来考一场看看。”
大家也纷纷点头,是这个理。
没想到队伍挺长,但进行的很快,快到中午的时候就轮到凌霄他们,进到礼部门里,便看到几个胥吏正在忙着。
凌霄他们也不敢四处乱看,几个胥吏看他们几个还小,还专门确认了一下是否要参加县试。
“你们几个确定要参加县试吗?”
其中,一位胥吏问道,看他坐的位置,和周围人的态度,应该是这个礼部的负责人了。
“是的,我们四个人都要参加。”
“行,小五,给他们“廪保互结亲供单”让他们填写。”
另外,一个长得有点黑、又有点壮的男的将“廪保互结亲供单”给了他们。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阿兰同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