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唐太宗身边的“人镜”

天才一秒记住【笔趣看】地址:mbiqukan.com

房玄龄:唐太宗身边的“人镜”

房玄龄(公元579—648年),字乔,齐州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人,自幼聪敏,博览群书,有惊人的洞察力。在隋初,一般人根据当时的太平景象,认为隋朝政权将会长期稳定;而他从隋帝“无功德”、诳骗百姓且皇族内部互相倾轧等情况得出结论:隋朝灭亡“可翘足而待”。他18岁时被推举为进士,授予骑尉;后任隰城尉。唐兵进关中,他归顺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参军,协助李世民统一中国,取得帝位。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任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并受诏重撰《晋书》,受封梁国公。他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和谋略家,与杜如晦、魏征等同是李世民的重要助手。

隋炀帝继位后滥用民力,挥霍无度,驱使千百万农民建东都,修西苑,开运河,掘长堑,筑长城,通驰道。又数游江都和巡边,沿途各地常有几十万人迎送,极其奢华。还多次进攻高丽,人力物力耗损巨大,使“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水旱灾害不断。短短几年,隋朝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各种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一些隋朝官吏也拥兵自重,伺机取隋而代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李渊在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辅佐下起兵反隋,挥师南下,沿汾水进军关中。

在李世民所部进抵渭水以北时,房玄龄从隰城(今山西汾阳西)赶来投靠李世民,当上了记室参军。随后,在唐军入据关中、建立唐朝及李世民挥军取河陇、北救晋阳、东定中原、攻取河北等统一战争中,房玄龄均“罄竭心力,知无不为”,给秦王李世民出谋划策。作战中,唐军每歼灭一部敌军,别人争着寻求珍宝之物,房宝龄则总是先收揽各种人才,安置在幕府之中。发现有谋臣猛将,他便想方设法与之结交。因此,那些谋臣猛将均愿为李世民“尽其死力”;在用人问题上,他还常给李世民出主意。例如,杜如晦原是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迁陕州长史。房玄龄认为杜如晦人才当用,便向李世民建议说:“杜如晦,王佐人才。大王欲经营四方,非如晦不可。”李世民接受了这一建议,将杜如晦又调回秦王府。后来,杜如晦与房玄龄一起,跟从李世民东征西讨,参谋帷幄。“玄龄善谋,如晦能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李世民,为唐朝统一中国立下巨大功勋。

李渊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称帝后,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李建成忌妒李世民的才华和功绩,在李元吉的怂恿策动下,欲谋害李世民。李世民早已看出了他们的阴谋,因此派他的亲信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和车骑将军张亮出镇东部洛阳,以备一旦有变即东出洛阳。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一天,李建成夜召李世民饮酒,将其灌醉。李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李渊得知后敕李建成说:“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并对李世民说:“道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迁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主之。”李建成得知此消息后与李元吉合谋认为,让李世民去洛阳等于放虎归山,“不可复制”,不如将其留在长安,“取之易矣”。因此,他们说服李渊放弃了原来的意见,仍留李世民在长安。后来,李建成、李元吉在后宫“日夜谮诉世民于上”。李渊竟然相信了,想给李世民治罪,但由于大臣反对而未得逞。李元吉密请杀李世民,李渊没有同意。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