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mbiqukan.com】第一时间更新《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最新章节。
李世民:励精图治的英武帝王
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即唐太宗。祖籍陇西成纪(甘肃静宁西南),后世居陕西武功,系高祖李渊次子。隋末佐父起兵反隋,战功卓著。唐统一战争中的各次主要战役,多为他策划、指挥。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继位皇帝。在位期间,以亡隋为鉴,励精图治,用贤纳谏,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军事史上杰出的军事统帅和军事战略家。
李世民出身于关陇贵族家庭。先人世为武将,幼时曾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他不仅善读《孙子兵法》,而且“尚威武”,“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是一位颇有卓识远见、并且骁悍勇敢的贵族子弟。他一生的军事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十六岁至十九岁,初历戎阵、小试锋芒。二十岁至二十一岁,佐父起兵,创建唐朝。二十二岁至二十八岁,率军出征,统一中原。二十九岁至五十二岁逝世,运筹帷幄,经略边疆。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出巡边塞,被突厥军包围于雁门。李世民应征入伍,随屯卫将军云定兴赴援。因当时敌军势众,他曾献疑兵之计,说:“虏敢围吾天子者,以无援故也。今宜先后吾军数十里,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不然,知我虚实,则胜败未可知也。”云定兴采纳其建议,军至崞县(山西原平),突厥毕始可汗果然解围而去。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李渊受命为太原留守。当时甄翟儿(历山飞)部农民起义军,经常活动于太原地区。李渊率军出击,被起义军包围,李世民率精骑数十,突入重围,救出李渊,复乘势奋击,大败起义军。李世民开始显露出其机智勇敢的军事才华。
李世民虽然镇压了甄翟儿部起义军,但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势不可遏。李渊及李世民等有识之士,均已看出隋运将终。遂交结豪杰,网罗人才,暗作反隋准备。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突厥侵犯马邑(山西朔县),隋将拒战不利。李渊身为太原主帅,深恐为此获罪,李世民乃乘机协助其父策划了“晋阳起兵”,北和突厥,巩固后方;东和瓦岗,借为屏障;并出击西河(山西临汾北),以树声威,开仓济民,扩大影响。于是从者日众,兵力剧增。遂建大将军府,李渊自为大将军,以长子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各辖三统军。当年七月间,李渊率军三万,由太原沿汾水南下,进军关中。当军至贾胡堡(山西霍县西北)时,连日阴雨,军中乏粮,又得知隋将宋老生已率军两万扼守霍邑(山西霍县)。屈突通率军一万守河东(山西永济西)。并传闻刘武周将袭太原。裴寂等认为前有阻兵,后有被袭可能,虽联合瓦岗李密,但并不可靠,于是建议撤回太原。李渊同意退军。李世民极力反对,他说:“今禾菽被野,何忧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人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并进一步分析利害说:“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五日”。经他苦谏,李渊终于改变决心,继续前进。在霍邑大败隋军,俘宋老生及所部数万人。霍邑之役,是李渊成败的关键之战。如稍一迟疑,则将失去乘虚战机。这次的胜利,既补充了军力,又振奋了军心,也挫丧了隋军士气,为尔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宋人评论说:“霍邑之战,唐事几败而成,太宗由此始定霸业。”
霍邑获胜后,李军乘势直下临汾、绛郡(山西新绛)、龙门(山西河津),包围了河东。由于屈突通据城固守,久攻不下乙李世民认为“兵贵神速”,应乘虚从速入关,不能坐顿坚城,徒耗日月。李渊乃留一部兵力围城,率主力西渡黄河,命李世民经略渭北。李世民军到之处,隋军皆降,又收编当地农民起义部队,不久就号称“胜兵九万”,屯于洛阳,与李建成军东西相对,对长安形成钳形合围。此时,李渊原在关中的贵族及当地豪强,也均率部响应,并由李世民指挥。十一月初九攻占长安,次年,李渊称帝,国号唐,改元武德。以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
在创建唐王朝的战争中,李世民虽立有大功,但仍位为部将,在李渊直接领导下执行作战任务。唐王朝建立之后,天子不便亲征,太子建成也需在京城襄理军国政事。李世民遂以军事统帅的身分,指挥唐军主力,担负起统一中原的主要作战任务,共领导了四次战略性战役。
薛举集团盘踞陇右(甘肃兰州、天水一带)地区,自称秦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李渊称帝不久,薛举就率军进攻泾州(甘肃泾川)。李世民率军拒之于高土庶(陕西长武北)因恃众轻敌,在浅水原被薛军。李世民返长安休整。适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继位,屯军折土庶(甘肃泾川东北)。当年冬,李世民再度率军击薛仁杲,双方对峙于高土庶。李世民接受失败的教训,决定改用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指导。薛军大将宗罗喉多次挑战,李世民均坚壁不出。相持六十余日。薛军粮尽,其将梁胡郎来降。李世民认为战机已到。命梁实设阵浅水原以诱薛军。宗罗喉果然尽力来攻。梁实扼险固守,急切难下。李世民见薛军已疲,又派庞玉在浅水原南布阵,宗罗喉掉头来攻,李世民自率主力自浅水原北侧击薛军,形成前后夹击,薛军大败溃逃。李世民认为“破竹之势,不可失”率军急追,包围了折土庶。最后薛仁杲被迫投降。
战后,诸将以为李世民舍掉步兵,又无攻城工具,能一战而胜,表示惊异,世民说:“罗喉所将皆陇外之人,将骁卒悍,吾特出其不意而破之,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抚而用之,未易克也;急之,则散归陇外,折土庶虚弱,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此吾所以克也。”浅水原之役是李世民所指挥的一个杰出战役,先疲后打,后发制人是其特点,在作战指导上制造敌人暴露翼侧作为突击点。敌既败之后,又以精骑猛追,使敌无喘息机会。无组织抵抗能力,这样出色的指导,是建立在深刻分析敌情和正确判断敌情的基础上的。先疲后打的方针,是兵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体现,李世民通过这次战役,指挥才能进一步得到锻炼。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四月,马邑刘武周在突厥唆使下向唐发动进攻,袭取了榆次(山西榆次)。此时,易州(河北易县)宋金刚被窦建德起义军击败,投附刘武周,武周令金刚攻取太原,唐军连连失败,晋州(山西临汾)以北,除汾州(山西汾阳)外,全落入刘军之手。河东形势紧张,关中震动,唐朝在决策上有所争论。李渊认为“贼势为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李世民反对其父的消极决策,认为“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请求自率兵去讨平刘武周,恢复河东。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这个武神太极端了》【段子园】《年代:我有一扇两界门》《洞中避难所》《伪装大佬那些年》《炼道升仙》《历史人物的现代生活》《我的师妹不可能是傻白甜》【星月书吧】《破云2吞海》
天才一秒记住【笔趣看】地址:mbiqukan.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