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新作:中国成功发射美国亚洲系列卫星》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
第27章研制中国自己的发动机
1988年11月,中国为美国发射澳星的合同在美国西海岸城市洛杉矶签订。
该合同规定,1990年6月30日以前,中方必须将火箭竖立在发射塔架上进行一次试验性发射,以证实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能够达到发射的要求。18个月后,我国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火箭的首次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国人似乎仅仅知道这次试验飞行把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而有效载荷部分还装有一个直径为1.4米的固体发动机这一事实,却没有多少人了解。那就是后来的EPKM的雏形。
还是在“长二捆”火箭的研制期间。当时,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永志、“长二捆”火箭总设计师王德臣等人有这样一种考虑,目前我国的“长二捆”火箭由于尚无国产的火箭上面级配套,因此制约了火箭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完整配套服务的能力,此番试验何不自己造台上面级试它一回。
1988年底,冒着凛冽的寒风,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副主任设计师朱维增受院领导的委派,带领一个三人小组来到河西公司。
河西公司前身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又名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1962年7月,国防部五院在四川泸州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1964年4月,改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四分院。1965年1月,改称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院。同年北上,搬迁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从此,我国第一个固体发动机研制基地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市郊诞生了。大青山环抱着那个叫做南地的小地方,创业的历程便始于这一片荒坡野地之中。
对于聚集在此的优秀科技人员来说,条件的艰苦并不可怕,可怕是拿不出自己的科研成果。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几十年中,从我国1970年4月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始,到我国历次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河西公司研制的不同型号的固体发动机都在发射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创造了100%成功率的奇迹。
或许是火箭发动机事业过于神秘的缘故,屡建奇功的河西公司,一直在历史的消音器下默默地坚守在沉寂的荒原深处。飞转的时间就这样把封闭在大青山中的河西公司带入到20世纪80年代。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王金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