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承义结小叶丹

笔趣看【mbiqukan.com】第一时间更新《遵义会议》最新章节。

伯承义结小叶丹

在会理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红军下一步行动,是向北穿过彝民区,渡过大渡河,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会议通过了毛的计划。但是,完成这个计划并不容易。因为,这个计划,被蒋介石猜了个正着。5月10日,蒋介石发出电令:

“匪”既渡金沙江,我第一第二两纵队与李韫珩师,即由薛总指挥亲率渡江,兼程向会理急进。

他判断中央红军要向大渡河前进,深入四川胜利地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因此,制定了一个“封锁朱毛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地区,根本消灭”的“聚歼”计划。

5月12日,蒋介石急急忙忙飞临昆明,策划和指挥实施“聚歼”红军的新计划。熟知历史典故的龙云向他献计:像清军在大渡河边消灭石达开一样,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蒋介石十分高兴,要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他急电四川军阀刘湘派兵堵截,命令川军二十军全部及二十一军之一部归杨森指挥,火速赶至大渡河北岸防堵;令刘文辉将二十四军大渡河以南的部队统归刘元璋率领受薛岳指挥,堵截红军北上,掩护薛岳部主力北进;令二十四军主力布防大渡河北岸,严密封锁。于是,在那样一个蛮荒之地,竟投入总兵力十五万至二十万人,其中中央军十多万人,川军五六万人,蒋介石决心把大渡河变成第二个金沙江。发完一通函电,他又坐上飞机,两次飞到川康过境前线视察,望着蓝天白云下的险山恶水,仿佛他已圆了自己的“聚歼”梦。

从会理到大渡河大约一千公里,一小半上坡路,一大半下坡路,直线距离大约只有三百公里。红军战士爬山的路程近五百公里,其中大部分是陡峭的羊肠小道,同从绞平渡经狮子头到通安和会理的路差不多。

命令同平常一样,抢在蒋介石的前面过河。从会理到大渡河,有两条道路可通:一条是经过西昌,翻小相岭,从越隽到大树堡渡河,对岸是富林,另一条是经西昌到泸沽后,向左走到冕宁,经过彝民区,直下大渡河边的安顺场。这是一条不容易走的小路。这条路是在崇山峻岭的悬崖峭壁上开出来的崎岖山路。第一条路已走不通,因敌人已在富林大树堡布置了重兵堵截,只有选定走第二条难走的小路。对第一条路则采取佯动,由红五军团占领越隽,作欲强渡富林的模样,以迷惑敌人,而大部兵力直趋冕宁。为了加快行军速度,为了处理好途中情况,中央军委指定两个四川人刘伯承和聂荣臻,带领一军团第一师的第一团、一个工兵排和无线电台,再加上肖华的一个工作队,组成中央红军先遣队,进行战略侦察,为红军北上开路。

当时的天气很好。5月中旬,四川的春天十分迷人。老红军记得,当他们爬山越岭时,每经过一个村镇,大批人群举着旗子,喊着口号像欢迎胜利归来的亲人那样欢迎他们。几个月来,他们从未见到过这样热情的人群,从未受到过这么盛情的款待。一盆盆糖果,一篮篮刚熟的杏子,一串串酸甜的红樱桃送到了他们面前。红军大部分时间是在夜里行军,他们已暂时摆脱了蒋介石飞机的侦察范围。国民党报纸关于“逃窜赤匪”的动向的报道晚发了一个多星期。5月20日晚9时,红军到达四川中南部的冕宁时,已经走了五夜,行程550里,到大渡河的路程已走了一大半。街上噼噼啪啪地响着鞭炮声,老百姓搭起一个个棚子,免费向红军供应加糖的茶水。红军战士要付钱,市民生气了。街上的横幅上写着“欢迎红军”、“支持共产党”。红军的政治工作人员比部队先到,为适当的欢迎作了准备。

部队在大街上宿营。另一些人到天主教堂去,受到中国神甫的欢迎。五名外国传教士躲进了教堂。

国民党的统治在这些山谷里很薄弱。在冕宁,人们对红军战士说,他们整夜开着城门等待红军。他们煮了肉馅汤圆招待部队。他们说,他们不害怕。有钱人都逃走了,红军打开监狱,放出囚犯,其中有不少彝族人。

冕宁的汉族群众欢迎红军,彝族群众却不是这么回事。

5天以后,红军即北上,由会理、德昌、西昌、泸沽,而至大渡河边,每天行程六七十里,计行29天。红军因急于抢渡大渡河,故未攻西昌,绕道而北上。自会理到大渡河边,为沿安宁河之大道,平坦处有二十余里之宽度,但狭隘处只一安宁河与河边之小道而已。安宁河两旁均系高山峻岭,东为大凉山,西为雅砻江流域之高山。这两旁高山都住彝家,汉人只居于沿安宁河之大道上,且每家筑有楼,因彝族民族冲突甚烈,彝家时常下山攻击汉人村落,故筑碉以御之。红军至泸沽时,即分兵两路,小部至富林南岸,佯作强攻姿势,以吸引对岸之敌。大部则由泸沽向西北前进,占冕宁县城,而准备在大渡河边从安顺场渡河。但由冕宁西北50里之大桥镇而至安顺场,须经过彝民所居之高山,历时两日半,这是红军当时之一大困难。

四川之彝家为川人所最恐惧者,安宁河以东之大凉山为彝家之根据地。大凉山面积极大,南至宁南县,北至大渡河,西起安宁河,东至金沙江沿岸之雷马屏。冕宁西北,直至康定以南,均属彝家区域。此处彝家,相传为诸葛武侯征伐之所谓“彝蛮”。在冕宁西北之彝家山上确有哑泉,饮之即哑。冕宁县志及宁远府志均有记载。彝家均有武装,有数千快枪并有少数手提机关枪,均缴自汉军。沿安宁河两岸土地,本为彝家之土司官所有,但自刘文辉成都失败而入雅州后,即驱逐彝家土司官而据其土地为己有,因此彝家与刘家军结仇甚深。实际上政府官吏之统治,只及于沿安宁河两旁平原上之汉人而已。彝家则不受统治,而且抗缴一切租税。政府军队通过彝家之山时,必须大队,一个团以下,都可被缴械。此处彝家不若蒙古、西藏等民族。彝家还系部落。性情多猜忌,疑虑无定。各部落之间,常有世仇,故常相械斗。彝家之生活,半为游牧,半为种植。种植以玉黍为多,畜牧牛羊马为多。

彝家中有两种阶级:一是黑彝,即为彝家中之统治阶级;一为白彝,白彝即为黑彝之奴隶,终身为黑彝耕作,除衣食外,其他无所得。黑彝随时有权置白彝于死地。每一黑彝,常有白彝数百人少则数十人为之耕作,黑彝则终岁不劳动。黑彝与白彝不通婚。现在黑彝人数渐少,但仍保有其统治势力,所谓土司者即此辈黑彝中之首领也。白彝原系汉人,系由黑彝掳来,黑彝将汉人掳来以后,常由大凉山与冕宁西北山上之黑彝相互交换掳获之汉人,使其不知道路而不能逃逸。黑彝并为白彝之男女配婚,均称男女白彝为娃子。但每一黑彝家必信任一个白彝为当家娃子。当家娃子掌有一切银钱出入及日常事务之权。因过去汉人只笼统的不分黑白只反对彝民,加以彝民中之文化落后,所以白彝都助黑彝反对汉人。遇与汉军作战时,白彝均参加。

汉人之与彝家贸易,系由通司翻译,亦有彝家能汉语者,但黑彝恐汉人杀之,故不下山,遇事则命白彝与汉人往来,彝民常以兽皮、麝香等物售于汉人,换布匹及盐而回。

彝民之服装与汉人完全不同,头包青布而在脑后堕下1尺布。如上海之印度马巡。有些鼻穿角环。不论男女,均悬耳环。耳环不是金属制,而以骨制,共有三四颗或圆或长圆之骨块连成一串而挂在耳上。面部熏黑。身上穿的如和尚之袈裟,系由羊毛自织而成。腰系带。彝民所居之山上气候一日数变:中午炎热,下午4时起发巨风,晚八九时下雨,次晨天晴。红军经过彝民之山地历时7、8天,均系如此顺序不变。因每日气候变化甚烈,所以彝民们,不论何时,必将外衣带在身上。遇刮风落雨即以外衣裹身。彝家每人身携利刃,用以防身,亦用以割肉进食。足有绑腿,终年不穿鞋袜,只少数穿草鞋。但彝民生长山地,善于爬山。红军于山路行进时,彝民则由路旁之山石攀登而上。而且上山之快,宛如猿猴。

彝民生活之痛苦,远过于汉人。汉人还能耕平坦之田亩,彝民之田亩,日渐被川军之官长及当地官吏所侵占,而只耕植于山地。在山下远望彝民所耕种之山坡上的山地,倾斜度几如峭壁,望之可怕,但彝民终年耕植于此。因其只耕种山地,故彝民平日的食者,亦只玉黍而已。至于彝民所居之家室,则更鄙陋不堪,以竹木编为壁,上覆松树皮,潮湿特殊,跳蚤成群。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笔趣看】地址:mbiqukan.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