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飞夺泸定桥【1 / 2】

《遵义会议》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

抢险飞夺泸定桥

后续部队一船一船昼夜不停地渡。由于三只船每次最多可坐40人,往返一次要一个多小时,直至26日上午10点,第一团才全部过河。刘伯承一计算,照这种渡法,全军过河要一个多月。这是敌情所不允许的。据总部通报,敌薛岳纵队26日已进抵西昌以北的礼州,杨森的第二十军先头部队,已达峨边以西的金口河,离安顺场只有几天的路程。刘伯承又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中,他指示工兵连,千方百计地架桥,同时令各连千方百计地找船。工兵连根据他的指示立即劈竹扎排,作架桥的探索,搞了几次都失败了。用8根二号铁丝缉缆,只系上3人竹排,放入水中,即被激流冲断。刘伯承得报后,自言自语地说:“看来架桥是不可能了……”

中午时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来到了安顺场。林彪也来了。

毛泽东一到安顺场,立即赶往渡口,向刘伯承、聂荣臻了解战斗情况,研究渡河问题。他还沿着渡口的沙地,边走边观看大渡河的情况。中午,中央首长在先遣司令部吃饭,席间端上缴获来的米酒。毛泽东首先端起大碗米酒,向先遣司令和干部战士们祝贺胜利,接着向刘伯承详细询问彝海结盟的情况。

毛泽东问:“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彝族首领孟获心服,你是跪在地上起誓的吗?”

刘伯承回答:“那当然,彝人最讲义气,他看我诚心诚意,才信任我们。”

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再问:“那彝人下跪是先跪左腿呢,还是先跪右腿呢?”

刘伯承回答不上来,他没有注意这个细节。见毛泽东没完没了地问下去,刘伯承招架不住了,周恩来赶紧为刘伯承解围,岔开了话题:“后续部队通过彝族区时,小叶丹打着‘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来欢迎,伯承、荣臻他们简直把彝区赤化了。”

朱德接着表场说:“先遣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功劳不小。”这时,刘伯承摆出了面临的困难:“总司令先别论功行赏,我正为这大渡河架不起桥来发愁呢。”

接着,刘、聂汇报了架桥和寻找渡船的情况,说明在短时间内全军渡河存在的困难。毛泽东深知石达开覆军的历史,对红军渡河的多种可能早有筹算。经过研究,毛泽东归纳大家的意见说:“好吧,我们兵分两路。一师和干部团在这里渡河,为右纵队,归刘、聂指挥,循大渡河左岸前进;林彪率一军团二师和一团为左纵队,循大渡河右岸前进。两岸部队互相策应,溯河而上,夺取泸定桥。军委纵队和其余部队从泸定桥过河。假如两路不能会合,被分割了,刘、聂就率部队单独走,到四川去搞个局面。”大家均无异议,以军委主席朱德的名义给各军团发出了相应的电报。

毛泽东为什么要兵分两路?固然是毛泽东深知必须两岸配合才更有把握夺取泸定桥,但主要是毛泽东遇事总从最困难最危险的局面出发,设想,一旦红军主力过不了泸定桥,刘伯承、聂荣臻带红一师及干部团仍可坚持斗争。聂荣臻在回忆中说:

安顺场到泸定桥340里行程,要求我们两天半赶到。毛泽东同志特别向我们指出,这是一个战略性措施,只有夺取泸定桥,我军大部队才能过大渡河,避免石达开的命运,才能到川西去与四方面军会合。毛泽东同志的意思我知道,万一会合不了,由伯承和我带着一师和干部团到川西创造个局面。罗瑞卿和肖华同志也跟我们一起走。干部团有干部,只要有群众,搞革命根据地就好办。

虽然毛泽东说夺取泸定桥是个战略性措施,势在必得,又分兵两路,预防不测,但毛泽东并不认为如果主力过不了大渡河就必遭覆灭,不认为自己会成为石达开第二。因为当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在快到安顺场时,在路旁发现一块石碑。战士们正围着观看碑文,毛泽东看完碑文,对大家说,这块石碑是为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在这里全军覆没而立的。他对石达开的失败从战略上进行了分析,他说:“石达开如果是一个很有才干的战略家的话,既然渡不过大渡河,为什么不沿着左岸直上,进入西康?为什么不向下走,到大树堡拐回西昌坝子?或者再往下走,到大凉山以东的岷江沿岸去呢?那里的机动地区不是很大吗?”

条条大路通罗马。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坚韧品格的人,他认为红军一定能渡过大渡河,既便主力过不了河也是有办法的,于是他和周恩来、朱德没有从安顺场渡河,而尾随林彪指挥的左纵队向泸定桥进发。

尽管如此,对绝大多数红军将士来讲,在安顺场渡河有限的情况下,泸定桥生死攸关,夺取泸定桥又最具有传奇色彩,所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泸定桥头都不吝笔墨留下了感慨。泸定桥这个原来并不有名的地方一下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著名的地方之一。

泸定桥建于康熙年间,它是北京和成都同康定和拉萨之间的交通要道。尼泊尔向北京进贡时期,他们运输珍宝的车队曾从这里经过。

1908年,一位无畏的美国女旅行者作了如下描述:

泸定桥是一座著名的铁索桥。这是横跨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的一座吊桥,全长370英尺。它建于1701年,桥面和扶手拦杆由13条铁索组成,但是如果看到桥板之间的空隙、桥面铺设的参差不齐的桥板、连结两侧铁索扶手的稀稀拉拉的木板条,以及整个铁索桥静静地悬挂在波涛汹涌、打着漩涡的河面上的情景,人们自然会认为,这座桥很粗糙。来自印度、西藏、尼泊尔和亚洲高原其他地方的旅行者,从这座体现人类独创性的像蜘蛛网一样脆弱的吊桥上安全地渡过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它具有神秘的魅力,隐藏在中国的这个偏僻的峡谷中。由于摇摆得厉害,大多数人步行过桥。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犯罪专家在恋综杀疯了》《跳崖后全京城追悔莫及》《真灵九转》《少女的野犬》《炮灰的人生2(快穿)》【鱼趣阁】《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我能继承角色天赋》《一人之下:我开启了神话纪元》《华娱之别和我谈艺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