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笔趣看】地址:mbiqukan.com
陆九渊的自我道德修养
紧随朱熹之后,陆九渊开启了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之先河。他与朱熹齐名,被史界称为“朱陆”,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他是江西省金溪陆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陆九渊认为,孜孜于自我之道德修养,然后治理好家庭与家族,这正是所以能立国平天下之基础。他曾经说:
“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以接邻里,使不得罪于尊卑上下之际。”
在此基础上,人们才可以进一步去读史书,去知晓治国之方略。
陆九渊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自幼秉承良好家教,一生致力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勤于政务,造福一方,履行了一代大儒修身治国的誓言。
陆九渊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大家庭。陆氏家风,笃实严谨。陆门治家一靠严格执行宗法伦理,同时,也靠家庭成员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各尽其能,各供其职。
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从小耳濡目染,长大成人后亲自管家,这样的生活经历对于陆九渊形成对社会国家的参与意识会有很大影响。而这就是他的学问起点。
陆九渊出生时,其父陆贺因儿子多,打算让乡人收养,长兄陆九思的妻子刚好生有儿子陆焕之,陆九思即令妻乳陆九渊,而将自己的儿子让别人奶喂。陆九渊后来对兄嫂如事父母。
陆九渊自幼好学,他的好学不在于博览,而表现在善于思考上。三四岁时,他曾向父亲发问:“天地为什么没有边际呢?”
父笑而不答,他竟为这个问题费尽思索而至废寝忘食。
陆九渊13岁时,曾经对自己少儿时思考的问题忽有所悟。
有一天,他读古书到“宇宙”两字,书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他忽然省悟,原来“无穷”便是如此啊,人与天地万物都在无穷之中。他提笔写下:“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就是说他从“宇宙”两字,悟得了人生之道。
陆九渊立志要做儒家的圣人,而他以为,做圣人的道理不用别寻他索,其实就在自己心中。对宇宙无穷与对圣人之心广大的顿悟,使陆九渊进入了一种新的人生境界。
陆九渊34岁中进士,先任隆兴建安县主簿,后改建安崇宁县。大约10年后,他被荐为国子正,不久,又迁敕令所删定官。后来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观,因这只是个管理道观的闲职,于是他便归江西故里讲学,汇集了四方学者。
多年的探索及教学积累的经验,使陆九渊形成了自己的“心学”思想,并积极与当时很多著名的思想家进行讨论。
1145年4月,陆九渊与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与态度。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无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工夫。
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
鹅湖之会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表现出朱熹与陆九渊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曾对明清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顶点中文网】《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星空中文】《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泰昌大明》【微信读书】【星月书吧】《欢迎来到诡诞游戏》《被迫成为站姐后[娱乐圈]》《飞扬跋扈,从唐人街开始》
《君子之为》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