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6章研发风云一号第三星
1994年1月,我国著名卫星总体及控制技术专家、极轨气象卫星的开拓者之一孟执中已近60岁,围着卫星忙了几十年的他思绪万千。
尽管由孟执中领头研制的“风云1号”A星、B星先后发射成功并运行,填补了我国气象卫星的空白,表明我国已具备了研制、发射、运行、管理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能力和条件,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气象卫星和卫星应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但A、B两星先后早期夭折,对于卫星总设计师孟执中来说,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此时,正值卫星研制队伍最不稳定的时候。孟执中想,如果自己此时离开岗位,总感觉没有把自己这一生的使命完成好。
想到自己曾有幸两次参加会议向周恩来汇报卫星的研制情况,聆听总理的亲切教诲,他就更加不能安心。
孟执中清楚地记得,1973年6月21日晚21时,周恩来健步来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他环视了到会的同志,观看了卫星和火箭的各种汇报图表,然后高兴地说:“大有希望。”
周总理还对孟执中他们说:
你们都很年轻,卫星、火箭就要靠你们这些懂科学技术的年轻人了!
几十年过去了,周总理的厚望依然存在孟执中的心中。
于是,在“风云1号”C星初样研制动员会上,他坚定地表示:
一定要在退休前,搞出一个圆满的结果,给党和国家及关心支持我们干航天事业的人们一个完美的交代!
这是孟执中为中国气象卫星事业许下的诺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动员会后,他开始积极投身到研制卫星的事业中去……
孟执中生于浙江杭州,6岁后搬迁到鄂西一个小县城。上中学时已懂事的孟执中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志愿,学工科,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2年9月,孟执中考上了武汉大学电机系,第二年又转到华南工学院电讯系学无线电专业。1958年底,他被选派到苏联科学院学习,主攻自动学及远动学。
1960年,孟执中回国参加工作,尽管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但不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工作,受到多大委屈,他首先想到的是“决不能辜负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培养”。
在困难面前,他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勤恳踏实地工作着。
在早期,孟执中曾主持建立了“东方红1号”卫星地面测控中心和台站的计算机系统,还曾负责“长空1号”卫星研制,并在星上首次采用了程控计算机。
在后来,孟执中开始主持我国“风云1号”气象卫星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提出了采用16位数字计算机的三轴稳定姿控方案,参与并组织了展开式太阳电池阵、固态润滑反作用飞轮、飞轮加磁控技术、卫星防污染技术等项目的攻关,提出并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卫星磁测试实验室。
孟执中致力于卫星高可靠、长寿命研制工作,提出了卫星抗辐照加固措施和产品环境应力筛选及整星试验,决策采用固态存储器,指导和参与偏置动量轮加磁控全数字姿控系统研制。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风云1号”A、B星相继升空。但其中所经历的甘苦恐怕只有孟执中自己知道。
有时,他为了让自己的后辈们少走些弯路,就会向他们讲述自己在发射风云卫星中的失败经历。
他经常讲的是一件曾经让他难堪的“塔上救星”的故事。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