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网络股板块走强

《方兴未艾:中国兴起炒股热潮》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

第17章网络股板块走强

1999年5月19日,《上海证券报》记者刘威在当天的《上海证券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网络股能否成为领头羊——关于中国上市公司进军网络产业的思考(上)》的文章。

文章称,以后是网络的世界,而当时我国网络用户只有210万,前景之广阔不言而喻。这就像当年美国人炒保龄球,全世界人民每人每天都打一场保龄球,利润巨大。

于是不管非洲的土著人是不是也会来打这个球,反正想象空间一下子被打开了。全国13亿人同时上网,不管有没有能力上网,反正一张巨大的网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5·19”行情给股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以网络股为代表的高科技板块的整体走强。这类个股的走势异常火暴,行情启动当日,封杀涨停的多为网络股和高科技股。

细心者不难发现,行情并非无知无觉的人们所感到的那样突兀和意外,在5月19日以前的一个星期里,“网络概念股”板块悄然形成并已渐渐启动了。

以厦门信达为代表的网络概念股在一周里的走强,预示着行情的到来。尽管大盘基本上没有改变下挫的命运,可是厦门信达、长安信息、广电股份等网络概念股却在一周内持续飘红,明显地昭示有主力吸筹和拉升的迹象。

但股民认为这只是庄家的生产自救,因为这类个股业绩平平,比如1997年初上市的厦门信达,1998年的每股收益只有0.10元。

当股市的中心从上市公司的往昔和现在转向未来时,高科技股,尤其是高科技中的网络股开始真正展示它们的魄力。

科教兴国方针的提出是有其深刻背景的。从国际和国内来说,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均已过剩,人们将从物质的需要和满足,更多地转向对精神和文化产品的需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产品只有拥有更多的科技含量才可能占领市场,具有更多的文化和创新的含量,才有可能成为商品。

面对这样的挑战,中国人的素质是否跟得上,中国人是否具有高科技的发明能力,是否有能力把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中国人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文化素养,这直接关系到中国能不能在加入WT0之后,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直接关系到中国13亿人的就业机会。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王治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