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笔趣看】地址:mbiqukan.com
三月初七,草长莺飞,天气渐暖,家人们正在盐场忙碌,哥哥也结束了他的蒙学生涯,由于成绩不是特别突出,考县试的希望也不是很大,在认识并会写基本的字后,便回家帮忙一起制盐。
姐姐也逐渐年长,开始学习做衣服,由于靠近临海地区,制盐比较发达,但丝绸、针绣等工艺比较落后,且附近大家都是仅仅做做衣服,在制衣上也没有什么可以锻炼,姐姐便时常在家里做做家务、衣服,到盐场帮帮忙。
有空闲的时候,凌霄也会教姐姐学认字、识字,目前,姐姐大部分平常可以用到的字已经认识了,但写起来不是很容易,而且写字的时间又比较短,比不上认字的速度。
总的说来,凌霄家庭生活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唯一的变数,便是近段时间一直传的南方两淮地区的制盐方法,原来一直有传言,两淮地区产量高,是由于他们煎盐方法的改变。
现在团里得到的确切的消息,两淮地区煎盐原来都用的是盘铁,现在改成锅鐅(一金字旁,一个敝),一种敞口锅,具体长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见过。听说该锅鐅小而薄,便于私自煎盐,不少人都动了心思。
团里近段时间都在讨论这件事情,但也有些家庭底子薄、人口较少的为这个消息感到担心,凌霄父亲就是其中一位,不仅要家中人口少,而且凌霄还要读书,万一不跟团里一起煎盐,完不成每年需缴纳的税盐怎么办。
这些事情,父亲很少在他面前讨论,也是凌霄在外出时得来的消息,自凌霄今年入学后,便一头扎进了学习的海洋,偶尔会和哥哥聊天的时候知道一些盐场的情况。
但凌霄人小言轻,谁也不会听从一个6岁孩子的话,相比较而言,凌霄爷爷和父亲更想要与凌谷的爷爷商量,听从团里的安排。凌霄便也放下这件事,全身心投入到学堂生活。
凌霄所在的班里也成功由8个人变成了9个人,王知衡顺利入学了,并且不是旁听,而是和凌霄他们一样是正式的学生。这件事不仅是凌谷好奇,连凌霄也好奇,知衡是如何进入学校的?
通过知衡的讲述,凌霄知道了,这要归功于董先生,他们又发现了董先生的一个优点,那便是惜才。在董先生知道知衡的情况后,第天,便到李家村走了一趟,与他们族长谈了谈,谁也不知道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
是族长亲自到知衡家,告诉了他的母亲和继父,原本母亲他们并不同意,但族长的威信还是有的,“你们平时怎么对知衡的,非要弄的大家都知道,族里得脸面让你们丢尽了,这是董先生亲自找我,让知衡去上学那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你看哪个孩子有这么大的能耐,能让董先生亲自前来,你们俩可不能犯糊涂啊。”
当时知衡母亲还支支吾吾的讲:“可他上学的那束脩怎么办,我们可没有钱给他花。”
“说你们糊涂,那都是轻了,你们真是不识好歹,人家董先生原本说了免知衡的束脩,知衡的束脩不用你们操心,以后啊,知衡读书的钱,从我们族里出钱,你们可就放心吧,一份钱也不用你们出。”
最后,知衡的母亲和继父顶不住族长带来的压力,便犹犹豫豫的同意了。
但能够让族长下这么大的血本,族里也不会什么也不图,族长也找知衡谈过话,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想等知衡以后出息了,多帮衬帮衬族里。
这本无可厚非,但知衡本人都不能够笃定自己一定能够考上秀才,这族长怎么就这么肯定呢,这也是一件让人迷惑的事情。
就这样,知衡也和凌霄他们一起进了学堂,大家开启了漫长的蒙学生涯。他们开始学习做对子、骈句、作诗等等,每天都在繁忙的学习任务当中度过。
知衡特别感激董先生,不仅在学习上刻苦,时常会砍些柴等送给董先生,并且会帮董先生打扫家中卫生,收拾学堂课桌等等。董先生劝他专注在学习上就好,家里没有那么多事物需要他帮忙。
可知衡也比较拗,对于董先生的话当面应了,转头该砍柴还是砍柴。董先生没有办法了,也就随他去了。
对于凌霄来讲,作对子、作诗这些都是新鲜的事物,在现代也没有接触过,因此,凌霄学的十分用心。
作对子讲究对仗工整,上下相须,左右辉映,在声调上平仄相反,在词性上动静相当;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相比作诗来讲,作对子要相对容易。“平仄”又可以结合现代的声调来理解,因此,凌霄学起来要比其他人更加容易。
凌霄会将平时董先生和小伙伴们作的好的对子收集起来,专门作成一种小册子的样式,小伙伴们看了都觉得好,都开始学弄了起来。凌霄现在学习最大的障碍便是接触到的信息太少,能看到的有关书籍也很少,镇上可以买到的大部分都是《三字经》这类初学者读的书,就是考科举必考的《四书》《五经》都比较少。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穿成灶户考科举》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